△在成都市武侯區, 攤位經營者手里都有一張帶有編號的綠卡。上面標注了經營地點和時段,也明確了責任義務。

  “地攤經濟的火熱無疑讓生活的煙火氣更濃,但地攤產品的質量、衛生情況等也是值得把控和關注的方面,需要更多細則來規范化。”業內人士坦言。

  “未來,地攤經濟發展還需要進一步去規范化規模化,目前還十分缺少大型的規模式的夜市,例如國內西雙版納的‘星光夜市’等,國外新加坡的‘鄰里中心’社區發展模式,也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上述人士表示。

  誠如業內人士所評,熙熙攘攘、人頭攢動,繁華的城市少不了煙火氣。穩就業、保民生,激活“地攤經濟”是一種務實選擇。希望“地攤經濟”能解決一部分人的生計,也期待各地能夠著眼長遠,用精準、周密的規劃和服務為“地攤經濟”保駕護航,以進一步釋放其無限潛能。

  特別提示:

  “小地攤,大民生”,當夏日夕陽下街道的“煙火”升騰時,經濟生活復蘇的生機,就在小攤主們的吆喝聲中逐漸開啟。只是,重啟“地攤經濟”,絕不是簡單的走“回頭路”。如何合理設定、規范經營、精細化管理……這是新時代下城市管理面臨的新考驗。今日起,四川日報報業集團旗下金融投資報與消費質量報聯合策劃,推出關于“地攤經濟”的系列報道,利用全媒體融合手段,多種產品形態呈現,多個平臺立體推送,聚焦地攤經濟、小店經濟,講述小人物創業創收故事,聯合多方力量扶持助力小微商家,建言獻策規范管理實際問題,推動“地攤經濟”有序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