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成都6月8日電 據成都市政府官網消息,近日,《成都市公園城市綠地系統規劃(2019—2035年)》送審稿(以下簡稱《規劃》)編制完成,目前正在公示并征求公眾意見。根據該《規劃》,成都對城市綠地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等形成具體目標——到2025年,實現城市綠地率不低于40%,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不低于14平方米/人,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不低于90%的目標。到2050年,市域生態環境得到全面保護和修復,公園城市綠地系統更加完善,環境、經濟及社會的綜合效益得到充分發揮,實現可持續發展。

  另外,《規劃》明確,優化濕地資源空間布局,完善濕地保護管理體系,提升濕地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穩定性,確?,F狀濕地總面積28716公頃(43萬畝)不減少,至2035年,成都市濕地保護率不低于50%。據了解,根據各區域獨特的地質地貌和水文特征,將成都全市濕地劃分為5個濕地區:龍門山濕地保育區、都江堰灌區維護區、城市濕地恢復保育區、龍泉山水生態修復區、丘陵-平原濕地修復區。

  其中,城市濕地恢復保育區將拓寬濱河綠廊,減少城市對河流的脅迫,攔截地表徑流的沉積物,過濾污染物,凈化水質,構建濱江的生物棲息地和景觀游憩公園。龍泉山水生態修復區,生態核心保護區通過植樹造林,提高自身水土保持能力。

  《規劃》還提出,加強成都市生物物種調查與監測,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實施措施,構建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使成都市生物多樣性保持健康穩定。將重點建立珍稀野生動物保護體系。在龍門山,加快推進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增強大熊貓棲息地的聯通性、協調性、完整性,推動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實現種群穩定繁衍,并以大熊貓國家公園為核心,自然保護區為支撐,建立起集“救護、繁育、野放”為一體的大熊貓、金絲猴等珍稀野生動物的網絡保護體系;同時需要通過生物多樣性調查,對其他物種生境展開研究,并按照生境要求實施生態區的建設。

  龍泉山是全國四大候鳥遷徙通道之一,將對候鳥生境開展研究,按照候鳥生境要求實施生態區的建設。

  在成都市域綠地系統規劃中,《規劃》還強化了“兩山、兩網、兩環、六片”的市域綠地系統結構,形成覆蓋全域、城鄉一體的網絡化布局模式。其中,東部城市新區將嚴控生態底線,保護生態資源,完善城市綠化體系,構建藍綠交織的生態綠地系統。至2035年,城鎮綠地率不低于45%,綠化覆蓋率不低于50%,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不低于16m2/人。特色鎮包括聚源、三道堰、平樂、甘溪、興義、通濟、懷遠、五鳳、安仁、洛帶等97個。倡導“一鎮一特色”,突出綠地建設與自然環境的相融性。

  農村新型社區環境綠化應體現川西地域特色風貌和良好的生態效益,綠地率控制在20%-30%之間,鼓勵墻面綠化和屋頂綠化。農村新型社區出入口、村民集中活動場所可適當設置集中綠地,應利用不宜建設的場地改造成小型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