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5月以來,看不見的臭氧污染隱藏在萬里晴空。數據顯示,今年1~5月,成都優良天數同比減少11天。
“從成都平原空氣質量現狀來看,對成都平原空氣質量造成直接影響的污染物就是臭氧。例如成都,5月臭氧污染天數16天,臭氧已成為影響夏季空氣質量的首要污染物。”在接受紅星新聞記者專訪時,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柴發合如此分析,在他看來,這一難題并不是成都獨有,臭氧污染已經成為全國各城市共同面臨的難題。
來自生態環境部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337個城市臭氧平均濃度為148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6.5%,臭氧污染已經與PM2.5污染一起被列入“藍天保衛戰”需要重點攻克的兩大污染。這兩個指標是包括成都在內的特大城市的重點攻堅方向。
事實上,不少人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雖然五月氣溫高,但藍天、白云、雪山出現頻率還挺高的,空氣質量較差與溫度有關聯嗎?”對此,柴發合表示,從氣象分析來看,極端高溫天氣是重要外因。5月四川盆地遭遇了60年一遇的極端高溫少雨天氣,四川省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2℃,平均降水量位列歷史同期第2少位。極端高溫與干旱,更有利于臭氧生成與累積。且5月處于春末夏初,清晨還容易出現較強逆溫,不利于污染物的擴散,氣象數據顯示,5月成都市日照時數同比上升了50%,降水同比下降60%。在不利氣象條件的影響下,盆地4月下旬至5月底出現了3次區域性臭氧污染過程,成都、德陽污染嚴重。
當然,區域污染排放總量增加是主要的內因,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受疫情的客觀影響,四川盆地污染排放總量及結構發生明顯變化,以成都、德陽為代表的平原經濟區是全國較早一批全面復工、復產、復學的城市,經濟社會活動快速恢復,污染物排放總量超過去年同期水平,大大超出了區域環境容量。”柴發合告訴記者,據他了解,以成都為例,全面復工復產后,部分高架點源污染物排放量增加、中小企業工業面源排放強度增大;為利于抗疫和方便出行,成都市目前執行的早晚高峰短時限行政策,也增加了移動源排放;建筑工地的集中開工建設,工程機械、運渣車使用量增加等等。
這一結論也從客觀的衛星遙感數據反演結果得到了印證:四川盆地尤其是成都平原、川南和川東北區域2020年5月甲醛柱濃度(甲醛是遙感觀測中指示揮發性有機物排放變化的主要指標)均較2019年明顯升高,其中成都平原同比升高七成左右。
紅星新聞記者 李彥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