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一響,黃金萬兩。”

  民間的一句諺語,

  反映了民眾對于火車的期待。

  它不僅是交通工具,

  更是聯通外界、開放通商的載體。

  穿行于錦江、長江、嘉陵江畔的摩天大樓中,成渝高鐵與“雙城圈”的發展腳步同步提速。日前,成渝高鐵提速計劃公布,到今年10月底順利完成提速之后,從成都東站到重慶沙坪壩站的最短運營時間有望壓縮至1小時。

  70年前的今天,1950年6月15日,成渝鐵路正式開工。這既是成都和重慶“牽手”發展的第一錘,也是百年“雙城夢”的轉折點。第一次,成都和重慶的互聯互通從規劃走向了現實。在成都市檔案館的館藏資料中,記錄了成渝鐵路的歷史脈絡。

  兩次規劃兩度中斷

  一寸鋼軌未鋪

  在成都市檔案館館藏資料中,有一本由成渝鐵路工程總結編輯委員會于1953年出版的《成渝鐵路工程總結》,書中記載最早提出修建成渝鐵路要追溯到1903年滿清皇朝時期。當時的四川總督錫良會同湖廣總督張之洞,聯名奏請清朝政府,修筑川漢鐵路以求主權。川漢鐵路預定線路自四川成都,經內江、重慶、宜昌,終點到達湖北漢口。也就是說,成渝鐵路最早是川漢鐵路的組成部分,從規劃之始,成渝鐵路的修建目的就不僅是溝通兩城,而是與省外聯系成網、交流互通。

  1904年,官辦川漢鐵路公司成立,同年7月由官辦改為官商合辦。1909年四川民眾期盼已久的川漢鐵路宜昌至萬縣段開工。檔案中的一張照片顯示,鐵路開工禮成后賓主臨別留影,這段鐵路的名字就叫“四川鐵路”。 

  但筑路工作直到清政府滅亡也一事無成。“當時滿清政府以筑路為名,實行橫征暴斂,四川人民不堪敲詐,爆發了保路運動。”成都市檔案館檔案保管處一級主任科員李蓉介紹,如今人民公園矗立的保路運動紀念碑就是紀念的這件事,它被譽為“排山倒海人民力、引起中華革命先”,促成辛亥革命的爆發。

  1936年6月國民政府成立“成渝鐵路工程局”,提出要修建成渝鐵路,為此,還在英國倫敦常設了一個“購料委員會”,負責從法國購買鋼軌、從加拿大進口枕木等筑路物資。后因抗日戰爭和內部腐敗等原因,成渝鐵路修建戛然而止,直到解放前,未鋪一根枕木、一寸鋼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