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定中文名為貝葉芒毛苣苔

  還拿回了自己的“中國籍”

  為了更準確地鑒定和評估其未來的保護狀況,研究人員根據考察時記錄的原始影像資料和新采集的標本,補充了物種描述,還討論了該物種采集時的原始記錄及其拉丁命名問題。根據其葉片形狀和拉丁名詞義,研究人員為其首次擬定中文名為貝葉芒毛苣苔。截至目前,全球共有貝葉芒毛苣苔4份標本,其中兩份最新采集的分別保存在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標本館和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標本館。

↑科研人員2015年采集的物種標本↑科研人員2015年采集的物種標本

  經過了科考調查、檢索比對、形態鑒定等各項嚴謹的環節,這個物種聞世百年來,終于有一個中文名字了。有了名字,上戶口的時候“籍貫”一欄也需要填寫。因此,關于貝葉芒毛苣苔,還有一個不得不厘清的關鍵問題——分布地問題。

  據了解,由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科考人員最新采集的標本是,在2015年10月對墨脫縣背崩鄉海拔300~800米雅魯藏布江河谷地帶的季雨林考察中發現的。值得注意的是,100年前的兩份標本采集地,一份記錄記錄采集于羅龍(Rotung),一份記錄為仁更(Rengging),這兩個地方目前均屬于中國西藏自治區墨脫縣,而不是原記錄的印度。

↑附生樹干↑附生樹干

  綜合目前的資料可以確定的是,貝葉芒毛苣苔有分布且僅分布在中國西藏東南部墨脫縣。此前,由于針對該區域物種基礎資料匱乏,對貝葉芒毛苣苔未查證到更多的資料,此次植物標本整理發現避免了長期以來我國對分布于墨脫縣的該物種沒有數據無法進行評估的尷尬,也改寫了之前世界上對該物種產地的錯誤界定。

  紅星新聞記者 葉燕 鄧文博 圖據中科院成都生物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