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迎戰”臭氧生成重要前體物的戰役已打響多時。截至7月7日,成都今年優良天數已達到132天,是2013年國家新標準實施年全年的優良天數,與2015年“十三五”空氣質量基準年同期(111天)相比增加21天。
根據成都生態環境和氣象部門聯合會商結果,7月成都氣溫偏高1.0℃,臭氧污染形勢較上月和去年同期更加嚴峻,預計有3-4次污染過程,如何守好“成都藍”?將持續減排作為臭氧污染防治的總體方向,突出精準治氣、科學治氣、依法治氣,深化區域聯防聯控,全力以赴打好臭氧污染防治攻堅戰,是成都下一步的“作戰”方案。
內外因聯合作用,臭氧污染“拖后腿”
數據顯示,自入夏以來,對成都平原空氣質量造成直接影響的污染物是臭氧,而這一難題并不是成都獨有,臭氧污染已經成為全國各城市共同面臨的難題。
據了解,從氣象分析來看,極端高溫天氣是重要外因。5月四川盆地遭遇了60年一遇的極端高溫少雨天氣,6月成都平原區整體氣溫持續偏高。而區域污染排放總量增加則是主要內因,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具體來說,受疫情客觀影響,四川盆地污染排放總量及結構發生明顯變化,以成都、德陽為代表的平原經濟區是全國較早一批全面復工、復產、復學的城市,社會活動水平快速恢復,區域污染物排放總量集中增長,增加了大氣環境壓力。
在不利氣象條件影響下,區域性大氣污染呈態加重勢,以今年5月為例,四川盆地先后出現了3次區域性臭氧污染過程,均從北面德陽市、綿陽市率先污染,隨后污染范圍向南、向東擴大,除川東北和攀西地區部分城市外,其他城市均出現不同程度污染,其中成都平原城市群尤為突出。
“在這種情況下,成都在今年下半年一開始,就取得2013年全年132天優良天的成績,實屬不易。”成都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