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合江亭 錦江區委宣傳部供圖

  成都的母親河錦江,從歷史上的“護城河”,到上世紀府南河綜合整治之后的“景觀河”,如今,正迎來“第三次轉型”。按照《錦江公園總體規劃》,以錦江為脈貫穿城區48公里,將串起12大景區、23個公園、17個特色文商街區,打造“蜀都味、國際范”的都市濱水公園。

  “濱水地區、城市中心、歷史街區,世界上最具有競爭力的城市這三個地區都具有不同的城市特質。”唐子來表示,過去幾十年來,城市濱水地區改造和再生都經歷了重要的轉型時期,從原來工業時期的生產岸線到后工業時期的生活岸線。

  黃浦江岸風光 蔡放 攝

  如何讓成都的濱水地區煥發新生?

  上海重塑濱水空間之路值得借鑒。上海的“一江一河”(黃浦江和蘇州河)見證了城市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是上海的母親河。近年來,“一江一河”地區(即濱水地區)經歷了城市再生的重要轉型。

  唐子來談到,從上海的經驗看,濱水地區的轉型再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還水于民”。濱水地區作為稀缺資源必須是全民共享,在2017年底,上海黃浦江兩岸45公里岸線公共空間全線貫通,未來,蘇州河的中心城區區段也要實現全線貫通。

  第二階段是塑造區段特質。全線貫通后,每個區段都是利用歷史遺產和打造文化休閑場所,但無意中會造成同質化問題,因此,需關注每個區段自身特質。

  差異化布局,在黃浦濱江兩岸體現明顯。兩岸建筑針對不同群體需求,植入各類公共活動設施,重塑活力濱水空間。如,上海老碼頭修繕改造原有倉庫建筑空間,引入世界美食餐飲、酒吧、藝術工作室等業態,提升空間價值。

  成都錦江兩岸

  《報告》中提出,對標倫敦泰晤士河等世界級濱水區與上海黃浦濱江兩岸貫通工程,成都市濱水空間在系統網絡化程度、公共開放性、多樣活力性、人文內涵性等方面有待進一步提升。

  興隆湖 天府新區管委會供圖

  《報告》中也給出建議:

  沿錦江、沱江等打造成都“城市陽臺”,在門戶節點等布局地標建筑;

  結合現狀岸線特征,通過草坡式、階梯式、眺臺式等多種改造手段活化城市岸線;

  加快河流沿岸的歷史建筑修繕與老舊社區改造,打造文商旅體融合發展的消費新場景。

  著眼第三階段,唐子來談到,歷史上,黃浦江就是上海鏈接全球網絡的水上通道,蘇州河是上海連接內陸地區的水上通道,這也是上海與成都未來的投向,通過濱江公共空間帶動兩側腹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