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成都市委關于堅定貫徹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部署加快建設高質量發展增長極和動力源的決定
(2020年7月15日中國共產黨成都市第十三屆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通過)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全局和長遠發展謀劃的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賦予成都全面增強極核輻射帶動能力、探索新時代城市發展路徑的政治使命和歷史機遇。為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委關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部署,加快建設高質量發展增長極和動力源,作出如下決定。
一、總體要求
(一)重大意義
堅定貫徹中央和省委關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部署,加快建設高質量發展增長極和動力源是服務國家戰略全局和區域發展大局的使命擔當,有利于充分發揮成都國際門戶樞紐、西部地區極核、全省主干城市作用,推動形成東西南北四極牽引、長江上下游首尾呼應的協調發展新態勢,構建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對外開放新格局,更好服務“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和新時代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新格局的重要戰略支撐;有利于促進產業、人口及各類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加快形成改革開放新動力,加快塑造創新發展新優勢,拓展參與國際合作新空間,全面提升城市綜合能級和國際競爭力;有利于積極回應人民美好生活向往,擴大優質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創新先進營城理念、厚植獨特生態本底、塑造鮮明生活特質,不斷增強人口和經濟承載力。
(二)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貫徹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部署,全面落實“一尊重五統籌”城市工作總要求,堅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尊重客觀規律、發揮比較優勢,牢固樹立“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聚焦“一極兩中心兩地”目標定位,以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為統攬,推動城市戰略思維、規劃理念、建設方式、治理體系、營城邏輯全方位變革,拓展和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功能體系、動力機制、城市品質、治理格局等彈性空間,不斷增強人口和經濟承載力,加快建設高質量發展增長極和動力源,全面建成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國際門戶樞紐城市和世界文化名城,提升國家中心城市國際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
(三)基本原則
——堅持世界眼光、全球視野。順應世界經濟格局變化和全球城市分工調整,對標全球先進城市和國內先發城市,系統重塑自身比較優勢,全面融入全球分工合作,大幅提升成都在世界城市網絡體系中的節點地位和樞紐功能。
——堅持戰略指引、目標導向。圍繞服務國家戰略、引領區域發展,以新時代成都“三步走”戰略目標和四大城市定位為牽引,著力補短板、打基礎、增動能、利長遠,加快把國家戰略勢能轉化為城市發展實效。
——堅持改革先行、創新驅動。加快破除體制性障礙、機制性梗阻和政策性瓶頸,促進各類要素資源合理流動、高效配置,堅定不移推動創新發展、轉型發展,促進開放與創新融合互動、外向型經濟與創新型經濟相得益彰。
——堅持協作協同、優勢互補。樹立生態圈思維,推動區域分工協作同步演進,加強戰略對接、政策銜接、功能鏈接,推進成渝互動、極核帶動、干支聯動,全面提高經濟集聚度、區域連接性和整體協同性。
——堅持以人為本、共建共享。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暢通各方參與的制度化渠道,形成獨特生態本底、創新生態環境、開放產業體系、鮮明生活特質,強化人口吸納、增強綜合服務功能,提高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發展目標
到2025年,初步建成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高品質宜居優勢充分彰顯,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創新體系、城市治理體系加快構建,國際門戶樞紐功能持續增強,國家中心城市極核功能顯著提升,以創新、開放、文化、制度為內核的動力機制初步形成,成為“一極兩中心兩地”堅實支撐。
到2035年,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成為全國樣板,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和區域競爭力的國家中心城市、國際門戶樞紐城市、世界文化名城,全方位邁入現代化國際都市行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可持續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成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活躍增長極和強勁動力源,助推成渝地區形成實力雄厚、特色鮮明的雙城經濟圈。
二、主動服務國家戰略,推動協同發展加快成勢
(五)構建區域發展生態圈。立足價值創造,加快空間組織形式和先進要素聚集方式變革,探索構建跨行政區的區域配套協作利益共享機制,推動產業資源互補、鏈式關聯與梯次發展,培育若干以成都為中心、有能力在全國甚至全球范圍內協同配置資源要素、組織生產銷售的區域生態圈,形成基于內生鏈接、嵌存整合的開放型經濟有機體。立足能級提升,超前謀劃城市、區域發展重大政策設計和功能建設,加快構建以天府新區、成都東部新區、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兩區一城”為主要支撐的高能級平臺體系,打造聯動輻射區域的多維功能中心,形成基于良性互補、雙向賦能的平臺化功能聚合體。立足廣域共融,聚焦國際門戶樞紐城市建設創新突破,加快構建以成都為樞紐的泛歐泛亞國際大通道和覆蓋世界經濟中心城市的國際供應鏈體系,推動更多國際高端資源在蓉集聚運用和轉移轉化,放大資源集聚、商業交互、價值創造的網絡協同效應,形成基于渠道共享、流量互通的協同化運籌聯合體。
(六)務實推動成渝相向發展。圍繞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合力推動西部金融中心建設,協同打造軍民融合產業體系,共建高水平汽車產業研發生產制造基地和世界級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共建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產業帶,提高參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和整體經濟效率。圍繞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科技創新中心,合作建設中國西部科學城,加快區域協同創新體系建設,協作共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區和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共同舉辦“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建設全國重要的科技創新策源地和產業創新應用場。圍繞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改革開放新高地,推動各類改革試點舉措集中落實、率先突破和系統集成,聯動實施樞紐協同、航線拓展、結構優化和能力提升行動,高標準建設鐵路運輸干線網絡,開工建設成渝中線高鐵,實施成渝客專提速增效和成渝鐵路擴能改造,協同規劃打造多式聯運集疏系統,推動建設川渝自由貿易試驗區協同開放示范區,加快建設“一帶一路”進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圍繞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大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改善城鄉人居環境,支持戶籍便捷遷徙、居住證互通互認、社保關系無障礙轉移,拓展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覆蓋面,合作建設養老服務機構,加快建設成渝地區教育一體化發展試驗區。
(七)加快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協同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探索行政區與經濟區適度分離,積極創建成德眉資同城化綜合改革試驗區,推動重大改革試點在同城化區域優先落地,建設經濟發達、生態優良、生活幸福的現代化都市圈。協同推進產業生態圈建設,加快成德臨港經濟、成眉高新技術、成資臨空經濟產業協作帶和交界地帶融合發展,引導先進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沿龍泉山東側縱深集聚,推動區域內產業供需適配和本地配套。協同推進立體交通體系建設,加快規劃建設成都至德眉資市域鐵路、成都外環鐵路和高快速路等重大項目,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圈和一體運營的公交網。統籌構建高效一體物流集疏體系,有效降低區域物流成本。協同推進功能平臺開放,聯動共建國際鐵路港、國際空港、總部商務區等合作平臺和大科學裝置、重大公共技術平臺,建立土地資源、科技成果、知識產權、人才信息等同城化交易平臺。協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共享,組建醫聯體、教育聯盟和法律服務聯盟,推動醫療保險無障礙轉移接續,積極爭取同城靈活從業人員自愿繳存公積金等國家試點,強化人力資源協同發展。協同推進生態環境聯防共治,深化大氣污染移動源管控,共建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加快修復龍門山生態,推進沱江、岷江流域水生態治理,深化大氣污染源頭防控協作,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
三、優化城市空間布局,著力塑造人城景業融合共生的未來城市新形態
(八)優化未來城市空間體系。打破行政區劃與傳統城鄉結構,探索構建“大都市區—區域城市—功能區—新型社區”四級空間體系。建設網絡化大都市區,全域統籌布局國家中心城市極核功能,加快實現由大城市向大都市轉變。推動區域城市建設,加快推進撤縣(市)設區,探索推動經濟關聯度高、地域相連的區(市)縣共同構建區域城市,健全內部空間規劃、產業發展、生態保護、基礎設施等協同機制,提升各區域城市協同水平和能級層次。推動功能區建設,以TOD建設引領片區綜合開發,打造交通圈、商業圈、生活圈“多圈合一”的城市功能區,加快形成全域功能區體系。推動新型社區建設,細化“社區—街區—地塊—建筑”空間尺度管控策略,打造滿足各類人群行為方式和價值選擇的社區場景,筑牢未來城市形態底部支撐。
(九)全面提高國土空間管控能力。建立“三級三類”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系統開展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加快編制增存并重的國土空間規劃,建立空間留白機制和動態調整機制,支持建設用地資源向重點區域傾斜。強化國土空間格局治理,完善五大功能區差異化資源配置和治理策略,全面提升區域空間協調治理能力。優化立體空間利用,依托核心水網湖系打造獨具魅力的濱水空間,形成沿江沿河生態人文保護發展軸,加強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深化低空開放試點。探索建立容積率跨區域轉換和有償轉移機制,強化交通樞紐周邊存量用地功能復合化利用,持續推動城市有機更新。強化人口規模調控與引導,提升郊區新城和城市新區人口密度。
(十)深入推進主體功能區戰略。按照“筑城興業、品質聚人”加快東進區域整體成勢,推進天府奧體公園等九大片區綜合開發,構建“航空+”全域航空經濟生態圈,積極爭創國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加快建設成渝相向發展的新興極核和走向世界的未來之城。按照“創新賦能、生態表達”推動南拓區域創新驅動發展,積極推進“一源雙核四帶”生產力布局,提升片區城市化建設整體水平和高端產業發展能級,打造數字經濟融合發展新引擎,加快建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和公園城市典范。按照“提質增效、綠色成長”推動西控區域轉型發展,探索“產業功能區+特色鎮+川西林盤”發展模式,推動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打造具備高端綠色成長基因的生物經濟示范帶,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加快建設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按照“四向融通、立體鏈接”推動北改區域高水平開放,全面加快成都國際鐵路港經開區建設,促進適歐適鐵適港產業互動發展,推進金青新彭一體化發展,打造“以貿促產”開放型經濟發展大港區。按照“業態迭代、利益平衡”推動中優區域有機更新,推進非核心功能疏解,加強歷史文化資源保護,積極發展都市工業和現代服務業,打造高能級高品質生活城區。
(十一)大力推進產業功能區建設。堅持以產業功能區創新要素配置方式,探索推進產業功能垂直升級和水平融合,加快建設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生態圈創新生態鏈。加快打造高品質科創空間,充分整合產業、技術、品牌、市場服務,打造產業資源集聚平臺與價值創造平臺。打破產業空間形態和城市功能邊界,推動傳統經濟開發區和產業集中發展區轉型升級為職住平衡、產城融合的新型城市空間。聚焦產業細分領域強化產業基礎能力建設,加快完善標準化廠房、貨運專用通道、網絡數據中心、分布式能源系統等生產性配套服務設施,形成集聚科研平臺、投資企業和運營企業的比較優勢。聚焦社區人群需求偏好強化生活場景建設,合理布局商務休閑、文體娛樂等生活配套設施和生態場景,發展適應不同層次需求的生活性服務業,打造產城一體城市公共空間。
四、做強極核功能支撐,全面提升城市區域輻射力全球影響力
(十二)提升國家中心城市帶動力。以做優做強全國重要的“五中心一樞紐”功能為主攻方向,面向全球拓展功能,面向未來塑造功能,面向基礎夯實功能。強化經濟中心功能,聚焦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經濟密度。強化科技中心功能,加大科技創新前瞻布局和融通發展,加強重大共性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營造良好城市創新生態系統。強化金融中心功能,大力發展綠色金融、科創金融、農村金融、消費金融、供應鏈金融、文化金融,推動金融機構跨區域協作,建設基于區塊鏈技術的知識產權融資服務平臺,推進區域市場互聯互通,增強全球金融資源配置能力。強化文創中心功能,高質量建設天府錦城等一批富有地域特質、彰顯天府文化、融入經典元素和標志符號的城市文化地標、公共空間,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知名度的文創園區、文創街區、文創小鎮、文創企業和文體旅品牌,增強城市文化軟實力。強化對外交往中心功能,促進更多國際機構落戶,健全多層次國際合作機制,加快建設國際貿易中心、國際友好往來門戶和國際會議目的地城市。強化國際綜合交通通信樞紐功能,完善有形和無形網絡通道,增強全球高端資源要素集聚能力。
(十三)提升國際門戶樞紐輻射力。以提高內聯外通水平為導向,高質量建成天府國際機場,完善國際航空通道網絡布局,提升國際航線干支銜接水平,推進“兩場一體”運營打造全球性航空樞紐、洲際航空中轉中心和貨運中心,擴大包括第五航權在內的國際航權開放,服務好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加快構建“7+5”國際鐵路及鐵海聯運通道,做強以中歐班列(成渝)、東盟鐵海聯運班列和日韓沿(長)江為支撐的國際班列體系,打通連接瀘州港、重慶港到上海港的長江水路通道,打造連接東盟、銜接日韓、覆蓋中亞、聯通歐洲進而鏈接全球的亞蓉歐陸海聯運戰略大通道。加快自貿區協同開放、綜保區提質增效、開放口岸拓能升級,依托國際鐵路港經開區、臨空經濟示范區等平臺載體建設出口加工基地,大力發展適歐適亞、適空適鐵產業。加快建設國別合作園區,開展中日(成都)城市建設和現代服務業開放合作示范項目。加快完善多式聯運國際物流服務網絡,引進培育一批具有全球供應鏈運營能力的龍頭企業,加快打造面向全球的制造型企業配送樞紐、面向亞洲的國際區域分銷企業配送樞紐和服務“一帶一路”的供應鏈資源配置中心,提升全球供應鏈服務保障能力和現代供應鏈敏捷化、數字化、柔性化水平。
(十四)提升宜居生活城市吸引力。提高公共服務體系對各類人才的保障力,加快建設適應不同層次需求的15分鐘公服圈,差異化布局建設商務中心、文體中心、社區生活服務中心、人才公寓、優質學校、高端醫療等服務資源,提升生活舒適度便利性。提高人才資源與城市戰略的匹配度,大力引進科技人才(團隊)、培育產業急需緊缺人才、集聚優秀青年大學生,結合產業功能區“兩圖一表”完善人力資源協同行動方案,打造高質量人才供應鏈與能力發展鏈,以人力資源與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的高水平協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提升政策對優秀人才的可及性,構建以科技創新人才、科技服務人才為重點的協同創新人力資源支撐體系,探索符合條件的外籍人才永久居留、工作許可便利化等政策措施,建立以用人單位為主體、職業能力為核心的技術技能人才分類評價標準體系,加快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強市。
(十五)提升世界文化名城感染力。深化核心價值引領、天府文化潤城、先進典型示范、市民友善優雅“四大行動”,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試點建設,建設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加快打造中華文化對外傳播、國際文化交流互鑒高地。高水平建設世界文創名城,加強歷史文化遺產遺跡的整體保護和合理利用,推行“文創+”融合戰略,加快內容、版權、時尚、設計等重點領域跨越發展。高起點建設世界旅游名城,開發系列天府文化主題旅游產品,塑造“公園城市”“游天府綠道·賞川西林盤”“熊貓故鄉”“青城山—都江堰”“城市之眼”“三國故里”等旅游品牌標識,推動成渝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高標準建設世界賽事名城,加快建成東安湖體育公園、鳳凰山體育公園、天府奧體公園,精心籌備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世界乒乓球團體錦標賽、亞洲杯足球賽和世界運動會等重大賽事。高品質建設國際美食之都,深度延伸川菜產業鏈,構建名菜、名酒、名店、名師、名節、名街的成都美食品牌體系。高品位建設國際音樂之都,吸引國內外知名音樂創作制作、演藝傳播、數字音樂、版權機構等落戶發展,打造國際化城市音樂品牌和標志性音樂設施載體,促進音樂與旅游、體育、會展、影視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高質量建設國際會展之都,創新“會展+產業+功能區+投資貿易”一體化發展模式,探索線上線下融合的云上會展新業態,培育名展、名企、名館、名業,提升會展國際化、專業化水平,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本土專業品牌展會。
(十六)提升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影響力。搭建“買全球賣全球”網絡體系,培育“成都休閑、成都消費、成都創造、成都服務”四大品牌,提升高端化多元化國際化消費供給能力。全面升級春熙路—鹽市口商圈,加快建設交子公園商圈,大力提升國際空港商圈和西部國際博覽城商圈,高起點策劃空港新城臨空經濟商圈和成渝雙城門戶商圈。打造寬窄巷子等高品位步行街區。培育跨境消費、定制消費、戶外消費等消費新業態,持續發展首店經濟、小店經濟、夜間經濟、周末經濟,引導發展直播電商、社交電商,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電子商務合作示范基地。增強精準化消費政策供給,試點商圈和特色商業街負面清單管理,積極探索產權消費融通,健全消費信用體系,構建引導國際消費的政策體系和保障體系。
五、提升創新策源能力,加快構建高質量發展動能體系
(十七)強化基礎創新能力建設。優化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一核四區”功能布局,構建“科學城核心區—科學城轉化區—環高校知識經濟圈—高品質科創空間—產業功能區”多層級綜合科創體系。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前瞻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推動天府實驗室、成都超算中心、軍民融合創新中心等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專項,打造學科內涵關聯的原始創新集群,在前沿醫學、區塊鏈、能源互聯網、航空航天等領域加快形成策源能力。推動產教深度融合發展,支持引進世界一流大學、國內“雙一流”大學(學科)、知名科研院所來蓉共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特色學院和新型研發機構、創新型企業。深化新一輪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強化市場導向的科技成果轉化,開展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和長期使用權改革,培育專業技術經紀人隊伍,健全科技人員績效工資分配機制,爭取研發保稅試驗區、技術移民試點,探索建立“保稅+科技創新”聯動運行模式。完善支持科技創新的財政金融服務體系,構建覆蓋科技創新全過程的財政資金引導機制。
(十八)推動新經濟聚勢領跑。依托工業互聯網、智慧物聯網、公共服務網、社會治理網和產業生態圈,強化基礎信息、智慧能源、樞紐交通、科創產業硬件能力建設,夯實城市數字經濟底座。完善“城市機會清單+城市未來場景實驗室/創新應用實驗室”供給機制,持續發布1000個新場景和1000個新產品,構建城市級、產業級、企業級新經濟應用場景體系。深化“雙百工程”,完善重點培育企業和優秀人才培養計劃,打造“獨角獸+準獨角獸+種子企業”新經濟企業發展梯隊,加快新經濟活力區、天府鹿溪智谷、獨角獸島等新經濟企業空間載體建設。
(十九)全面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科技創新應用與產業轉型升級深度融合,提升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汽車制造、軌道交通等產業集群比較優勢,聚焦人工智能、氫能、下一代信息通訊、信息技術應用創新、北斗星鏈等重點領域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推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加快發展服務衍生制造、工業文化旅游等新業態,促進制造業向服務化制造、平臺化經營和個性化服務方向轉型。加快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推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重點支持傳統企業運用智能化平臺優化生產、物流、管理流程,加快數字車間、智能管理、智慧物流示范工程創建。
(二十)深化五項制度改革。深化以績效為導向的財政預算制度改革,全面推進零基預算制度改革,推動財政預算與績效管理深度融合,優化融資工具應用,落實財政金融互動獎補政策,清理盤活公共資源資產,放大財政支出引導效益和杠桿效應。深化以效率為導向的國資經營評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與市場運行機制相匹配的國資國企賦能機制,規范政府功能性任務管理機制,深入實施“兩降兩提”,大力提升國企市場化經營能力水平。深化以產出為導向的土地資源配置制度改革,實行差別化土地供應方式和價格機制,健全盤活存量低效工業用地與新增工業用地“指標雙下”機制,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促進土地要素順暢流動。深化以利民便民為導向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改革,發揮民生類國企穩定市場和價格調節功能,深入推進產業功能區、產業社區公共服務配套設施標準化建設,提升“互聯網+公共服務”水平。深化以成長為導向的企業扶持激勵制度改革,支持領軍型企業跨越發展,激勵成長型企業做強做大,完善落實中小微企業扶持政策和稅銀貸等多種形式支持。
(二十一)加快建設國際化營商環境。強化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加快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完善地方性涉企法規規章,拓寬企業參與立法渠道,推進包容審慎、柔性執法,動態調整行政處罰“三張清單”,健全政府失信責任追溯和承擔機制。構建知識產權保護協作機制,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商事互聯網仲裁院。深化行政審批體制改革,優化政務服務流程,實施成都“數字政府”改革建設行動計劃,深入推進網絡理政,優化打造“天府蓉易辦”品牌,系統推進“蓉易貸”綜合金融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全覆蓋銀政(擔)風險分擔機制。積極緩解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發展難題,推動建立民營企業權益受損救助補償機制,創建民營經濟示范城市。常態開展優秀企業家和領軍人才宣傳活動,讓尊重人才、尊重創新的社會氛圍更加濃厚。
六、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持續提升公園城市宜居生活品質
(二十二)全面提高生態容量。深入推進全域增綠增景,加快建設大熊貓國家公園、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錦江公園、天府綠道、環城生態區等重大生態工程。完善“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精細化管理。打贏藍天保衛戰,深入實施大氣污染防治“650”工程,探索劃定“超低排放區”,開展大氣污染物與碳排放協同控制國家級試點,科學運用“數智環境”監管平臺實施污染防治精細管控。打好碧水保衛戰,深入實施水污染防治“626”工程,大力推進“綠道藍網”建設,加快供排凈治一體化管理,落實長江保護修復專項行動,探索開展岷江、沱江等流域污染治理合作試點和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試點,爭取設立國家生態綜合補償試點,加快推進李家巖水庫建設、三壩水庫前期工作,積極推進引大濟岷、沱江團結等水利樞紐工程,推動海綿城市和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打好凈土保衛戰,深入實施土壤污染防治“620”工程,全面加強污染地塊建設用地準入管理,推進地下水污染防控和修復。
(二十三)推進生態價值創造性轉化。探索建立公園城市規劃導則、指標評價、價值轉化等體系。構建生態資源市場化運營機制,創新生態系統價值核算體系,建立城市生態資產統計評估交易系統,探索運用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金融手段激活生態資源的經濟價值,形成完整的生態經濟價值鏈。堅持以城市品質價值提升平衡建設投入的建設模式,實施生態建設資金平衡計劃,推行生態產品供給與建設用地指標增減掛鉤、生態資產賬戶異地增減平衡。堅持以消費場景營造平衡管護費用的發展模式,統籌城市經營性生態資源運營,推進公益性生態項目市場化運作,加快生態空間與消費場景、生活場景有機融合。
(二十四)倡導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構建低碳制度體系,完善碳排放考核機制,打造“碳惠天府”特色品牌。構建低碳產業體系,制定低碳產業準入門檻和扶持政策,推動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園區循環化改造,積極發展節能環保、綠色物流等綠色經濟產業形態,打造國家綠色產業示范基地。構建低碳能源體系,實施清潔能源替代工程、能源梯級利用工程和智慧能源發展工程,加強氫能等新能源技術研發和應用。構建綠色技術體系,實施重大綠色技術研發與示范工程,打造“綠色技術研發+綠色科技成果轉化+綠色金融”全鏈條服務平臺,建設綠色技術創新綜合示范區。倡導綠色低碳生活,加快推進垃圾分類,探索建設“無廢城市”,塑造綠色智慧街道空間,建設一批空中花園、垂直森林,加快打造“軌道+公交+慢行”綠色出行體系,深化綠色低碳示范單位創建。
七、提升社會治理能力,推動形成特大城市治理新格局
(二十五)創新塑造公園社區場景。優化社區形態,落實小街區規制,加速老舊小區、老舊廠區、老舊街區和城中村改造提升,打造社區“5分鐘步行”公共活動空間,結合社區迎大運行動開展國際時尚、文化創意、運動健康、綠色生態、科技智慧等主題社區創建,營造秀麗溫婉、舒暢宜居的公園社區空間場景。升級社區業態,大力發展社區商業,加快建設街區鄰里中心、生活美學體驗館、家庭服務館等綜合服務設施,探索社區孵化、園區轉化的雙創機制,鼓勵發展社區社會企業,營造體驗消費、創新創意的公園社區產業場景。塑造社區文態,以多元文化活動空間豐富社區人文體驗,構建社區文化識別體系和景觀體系,營造魅力多元、閑適安逸的公園社區文化場景。涵養社區生態,多途徑新增“小游園·微綠地”,利用慢行空間建設社區綠道,營造推門見綠、低碳生活的公園社區生態場景。
(二十六)深化社會治理機制改革。健全踐行新發展理念的法規政策保障體系,完善以社會公平正義為導向的法治保障制度。健全黨委領導雙線融合的社會治理機制,構建“一支隊伍統管、一張網格統攬、一個平臺統調、一套機制統籌”的基層工作機制。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創新配套精準、運行高效的基層治理機制,推進街鎮職能管理精細化、管理體制扁平化,持續為街鎮、社區松綁減負,推動形成產業功能區主責產業發展、街鎮主責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職能部門主責綜合保障和執法監管、社區主責組織動員和便民服務的工作格局。加強社會風險防控,推進平安成都建設,完善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化解調處綜合機制,建立市民訴求“全響應”工作體系,持續深化“訴源治理”,提能增效建強群眾工作之家。
(二十七)推進共建共治共享。建強“市、區(市)縣、鎮(街道)、村(社區)、小區”五級黨組織聯動體系,全面構建黨建引領城鄉社區發展治理格局。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推動各部門切實履行防范風險、化解矛盾、維護穩定、促進發展的主體責任。健全完善村(居)民議事會制度,加強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社區聯絡站建設,創建一批基層民主協商示范點,及時回應居民關切。健全培育發展社會企業的制度機制,完善多級發展治理支持中心,多措并舉激活社區沉淀資源,拓展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主體參與社區發展治理渠道。加強社區教育,推動普學促普治。創新志愿服務“時間銀行”“積分兌換”機制,健全完善社區志愿服務參與制度。
(二十八)提升智慧治理水平。統籌智慧城市建設頂層設計,搭建城市智慧治理平臺,規劃建設數字孿生城市,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筑樓宇等數據化管理,穩步推進“數字+”城市運營管理各領域深度融合。加強市、區(市)縣兩級“城市大腦”建設,推動城市治理“多腦協同”,完善集在線監測、分析預測和應急指揮于一體的智能城市治理運行體系;突出“街鎮中腦”調度樞紐定位,加強鎮(街道)層面信息匯聚和指揮調度功能;提升“社區小腦”民生服務功能,搭建社區基礎數據庫和社區管理平臺、市民服務平臺、社會參與平臺的“一庫三平臺”智慧社區云;發揮“小區微腦”末端感知作用,統籌布局各類感知系統和應用場景,實現信息貫通、數據共享、響應聯動。
(二十九)增強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加快推進首批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統籌構建覆蓋全區域全人群、標準化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動服務供給與人口流動遷徙和區域功能疏解精準匹配、動態平衡。健全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實施公共衛生應急能力提升工程,完善城市應急物資儲備體系、生活物資保供體系,推進建設國家西南區域應急救援中心。加快布局“15—10—5分鐘”街區級、社區級、小區級生活服務圈,優化拓展天府市民云平臺功能,推動高品質公共服務線上線下集成供給。創新公共服務設施投資建設機制,探索公共服務品牌化、集團化發展模式,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投資、建設、管理和運營,提升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事業發展水平。
八、切實強化組織保障,凝聚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強大合力
(三十)全面落實政治責任。建立健全高效有力的組織體系和工作機制,主動配合省直部門加強與國家部委、重慶市工作銜接,及時跟進對接國家規劃綱要、“十四五”規劃和重大專項規劃,明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涉及的重大項目、重大平臺、重大政策、重大改革,制定具體實施方案,逐項落實重點任務。建立健全項目化清單化責任落實機制,制定區(市)縣、市級部門(單位)配套實施方案,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生動局面,推動各項重點工作加快落地見效。
(三十一)激勵干部擔當作為。鮮明重實干重實績導向,大膽選用一批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勇于擔當、表現優秀的干部。深入開展“蓉城先鋒”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示范行動,激勵廣大干部在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爭做時代先鋒、爭創一流業績。堅持“三個區分開來”,健全落實容錯糾錯和關心關愛機制,營造擔當作為的干事創業環境,引導全市干部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先行先試、敢闖善為。
(三十二)動員各方積極參與。堅持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強化人大立法保障、監督督促等職能,發揮政協建言資政與凝聚共識雙向發力作用。深化“蓉城同心”思想政治引領,支持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積極獻計出力,發揮群團組織橋梁紐帶作用。支持產業聯盟、創新聯盟、行業組織、商協會和國有企業等開展跨區域多領域合作,充分調動全社會參與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強宣傳引導和政策解讀,最大限度激發公眾參與熱情,匯聚最廣泛最深厚的建設力量。
(三十三)持續加強督促督導。研究制定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監督指導機制,及時協調解決問題困難,梳理總結可復制可推廣的政策措施。健全市領導牽頭的重點任務定點聯系、現場辦公、蹲點調研、實地督導的常態化機制。分級分類構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指標評價體系,定期開展跟蹤分析、效果評估,強化評估評價結果綜合運用,大力營造比學趕超、奮勇爭先的濃厚氛圍。
來源 | 成都日報
成都發布編輯|孟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