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建成國內一流、國際先進,與國家中心城市功能相匹配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應急處置、疾病防控、醫療救治、科研攻關等能力顯著提升,要素保障更加完備,為加快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提供堅實公共衛生安全保障,打造國家公共衛生安全標桿城市。”
7月20日,紅星新聞記者從成都市衛健委獲悉,成都市于近日正式印發《關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定下到2025年“打造國家公共衛生安全標桿城市”的建設目標。
《實施意見》由總體要求、建設目標、重點任務、保障措施四部分組成。《實施意見》的核心內容是“343”的重點任務,即通過全面推進法治體系規范化建設、應急預案體系標準化建設和應急指揮體系高效化建設等三大建設,夯實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根基;通過提升應急協同處置能力、重大疫情現代化預防控制能力、重大疫情系統化醫療救治能力和公共衛生應急多元化科研攻關能力等四大能力,提升公共衛生應急響應水平;通過強化公共衛生應急管理信息支撐、物資支撐、人才支撐等三大要素保障,強化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支撐能力。
紅星新聞記者注意到,《實施意見》提出,支持在蓉建設生物安全防護三級、四級實驗室,加快推進醫療機構生物安全防護二級實驗室建設,構建疾控機構、醫療機構、第三方檢測機構聯動協同的檢測網絡,提升重大傳染病病原檢測能力。加大精神衛生、衛生監督、婦幼保健、采供血等公共衛生機構建設力度,構建公共衛生協作支撐網絡,全方位提升公共衛生應急服務保障能力。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礎設施,建設發熱哨點診室,構建覆蓋全市的基層預警網絡。
在重大疫情醫療救治網絡建設工程方面,《實施意見》提出建立以“1家國家級重大疫情救治基地——1至2家省級區域救治中心——4至5家市級區域救治中心——縣級區域救治中心——基層醫療機構”為基本構架的成都重大疫情醫療救治網絡體系。堅持分級、分層、分流,明確劃分定點醫院、后備定點醫院、非定點醫院和基層醫療機構等在疫情救治中的職責功能,完善重大疫情救治機制。常態化組建平戰結合、靈活配置、中西醫協作的重大疫情多學科重癥醫學專家團隊。實施重大疫情防治常態化的醫務人員全員培訓工程,建立重大疫情醫護人員儲備庫。
《實施意見》還提出加快推進省、市公共衛生臨床醫療中心等項目建設,積極探索綜合醫院與傳染病專科醫院共建共管模式。加強三級綜合醫院傳染科(可轉換病區)建設,擴增重癥監護病區(ICU),配置床旁監護系統、呼吸機、體外膜肺氧合(ECMO)等相關設備。預置平戰結合的方艙建設應急用地,確保每個區(市)縣具備1~2家可應對重大疫情醫療救治任務的醫療機構。
而在人才支撐方面,《實施意見》提出實行公共衛生首席專家制度,適當提高公共衛生機構專業技術高級崗位結構比例,構筑公共衛生人才高地。建立重大疫情防治人才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繼續醫學教育相銜接的終身教育制度。加強專業化、復合型干部隊伍建設,選優配強各級衛生行政部門領導班子。另外,提高公共衛生人才福利待遇,穩步提高疾病預防控制、醫學急救、衛生信息等公益一類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水平。深入落實“兩個允許”政策,深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薪酬制度改革。科學核定疾控機構、醫學救援指揮機構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等醫療衛生機構人員編制。健全符合衛生健康行業特點的人員培養、準入、使用、考核評價和激勵機制。
紅星新聞記者 胡挺 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