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營商環境指數為92.2排名僅次于北京上海
其中,成都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指標特別突出,指數為99.6,在所有城市中名列第一。
營商環境是一個城市重要軟實力,也是城市的核心競爭力。營商環境作為一個地方的“顏值”,是當前各地招商引資、促進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
30日,由人民日報社指導,《環球時報》社主辦的第二屆中國國際化營商環境高峰論壇暨《2020年中國城市營商環境發展評估報告》發布會在北京舉行。成都獲評2020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標桿城市,同時獲評標桿城市的還有北京、廣州、上海、深圳和杭州等城市。
這也是繼去年拿下2019中國招商引資最具國際競爭力城市和2019中國最具投資吸引力城市等獎項之后,成都又一次在營商環境建設中備受矚目。
政策
成都營商環境3.0版本 即將于近期正式出臺
“多項‘紅利’將讓企業更加便捷”
根據環球輿情調查中心的中國城市營商環境調查顯示,成都在深化營商環境綜合改革,加快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取得積極成效,為企業在蓉穩步發展賦能加力的同時,也為企業發展提供了高效的服務保障。
在成都,開辦企業登記逐步壓減至0.5個工作日,一般社會投資建設項目審批用時控制在80個工作日以內,小型社會投資簡易低風險項目審批用時不超過20個工作日……
市國際化營商環境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在1.0版、2.0版政策體系基礎上,成都瞄準世行標準、國家標準和國內城市最高標準,制定的營商環境3.0版本即將于近期正式出臺。“多項‘紅利’將讓企業更加便捷。”例如,企業開辦時間將從1.0版時的5個工作日壓縮到0.5個工作日,工程建設審批時間也將實現從120個工作日到90個工作日,再到80個工作日的壓縮。“成都將著力打造投資貿易便利、行政許可便捷、要素獲取容易、政策精準易享、法治保障完善的利企便民新高地。”該負責人說。
除了高標準對標之外,成都將網絡理政工作作為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抓手,積極構建以城市大腦為核心的網絡理政新平臺,集成全市266個信息系統,接入9.7萬路視頻數據、11.6萬個點位物聯傳感數據,把經濟運行、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環境保護等政府職能,連同社會訴求,全部搬到網絡理政中心,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精心構建網上政府、數字政府,培育“辦事不求人,辦成事不找人”的社會文化和工作機制,實現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社會訴求“一鍵回應”,著力打造“蓉易辦”政務服務平臺及營商環境品牌。
“為全球投資者、各類企業和創業者提供公平機會,著力打造開放競爭的市場環境。”今年,每月一場的機會清單發布已經成為城市“潮流”。秉持“企業與城市相互賦能”的理念,成都將企業需求和城市機遇有機鏈接,更大力度實現從“給優惠”向“給機會”“給場景”轉變,分類發布政府需求、政府供給能力、企業能力、企業協作需求四張清單,今年已發布7批次共2300余條供需信息,成功對接800余條,為新經濟小微企業實現融資超100億元。積極幫助企業找市場,分行業分領域面向社會每月推出100個新場景和100個新產品,累計關注流量超過1億人次,推動政企間、企業間供需信息、資源要素高效對接和精準匹配。
人才
“人才新政”累計吸引38.1萬名 本科及以上學歷人才落戶
“成都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開放和包容”
環球時報社市場中心主任劉遠達講述了這樣的成都印象:“企業或者普通民眾對于成都的主要印象,可能包括大熊貓、飲食以及安逸的生活態度。但是對于我來說,成都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開放和包容。”
《環球時報》曾經組織了中國和德國兩個國家的高端媒體團,在成都進行中德媒體交流活動。“大眾、博世,這些德資企業給德國媒體的反饋是成都的招商引資工作和營商環境被外資所認可,他們的外籍員工在成都工作開心、生活舒適。”劉遠達說,從與這些在成都工作的外籍人士交流中可以感受得到他們融入了成都,愛上了成都,成為了成都的一部分。
成都的“人才引力”已經成為這座城市的名片。智聯招聘《2019屆應屆生就業市場景氣報告》顯示,在大學生期望就業的城市中,成都排名第4。截至今年7月末,全市“人才新政”累計吸引38.1萬名本科及以上學歷人才落戶。
成都連續12年蟬聯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像成都人那樣創業和生活”成為引領時代潮流的價值選擇。近期,在GaWC2020世界城市榜單中,成都位居世界二線強城市(Beta+)榜第9位,較2018年上升7位;在世界城市整體排名中,成都的排名躍升至全球第59位。
通達全球的交通優勢,也是成都開放的最好印證。新建的天府國際機場,明年將正式投運,有了“一市兩場”,成都交通運輸能力必定會大大增強。中歐班列(成都)已連續四年領跑全國,帶動形成了以成都為中轉樞紐的通邊達海、內暢外聯國際陸海聯運通道體系,7條國際鐵路通道、6條國際鐵海聯運通道持續拓展,已連接境外55個城市、境內16個城市。
“進一步提升國際化,需要更大程度地將全球主要城市成功的‘硬件要素’與‘軟件要素’相結合。”兩年前,GaWC副主任本·德拉德在給中國城市提出國際化建議時就曾指出,不僅是機場、大學、知識密集型商業園區等“硬件”,國際化營商環境的“軟件”同樣重要,兩者應綜合發展。
近兩年來,成都在國際舞臺上的頻繁亮相,不僅體現了成都在“軟件”方面的努力,也一定程度上解釋了其世界位次再度拉升的原因。
國際大體聯主席奧列格·馬迪欽在成都考察時就曾指出:“成都的發展理念是全球性的、國際化的,同時也是綠色的,這跟世界大運會的理念完全契合。”
作為公園城市的首提地,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體現的不僅是成都對看得見的空間綠化的重視,更是城市發展理念的升級——是對人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視,亦是城市從“產城人”到“人城產”發展順位的轉變。
產業
七大新興產業 同比增長34.7%
“增長率在全國都是少見的”
當日發布的《中國特色城市營商環境發展評估報告》從政務管理效力、產業發展實力、城市品牌影響力、社會普惠發展推動力和商業可塑活力這5方面對城市發展進行綜合評估。成都營商環境指數為92.2,排名僅次于北京和上海。其中,成都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指標特別突出,指數為99.6,在所有城市中名列第一。
在為期8個月的調研時間里,成都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指標讓專家團隊印象深刻。2019年,我市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比增長34.7%。
“這樣的增長率在全國都是少見的。”參與《環球時報》榜單評價的一位經濟學專家認為,“這證明了成都城市的經濟韌性,也是今年疫情防控背景下,成都經濟增長很快轉正的底子所在。”
根據最新的數據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市新登記市場主體28.3萬戶,同比增長18.7%,新登記數量和增速均位居副省級城市第1名;企業登記數達92.2萬戶、位居副省級城市第2名。上半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8298.6億元、增長0.6%。其中,二季度增速達3.9%,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853.3億元、增長4.1%,進出口總額逆勢增長23.5%,對“一帶一路”國家出口增長45.4%。
成都是全國探索新經濟較為成熟的城市之一。新經濟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力推動者。近年來,成都獨角獸企業從0到6家,新經濟企業從18萬家增至36萬家,獲得風險投資從40億元增至520億元,新經濟營業收入突破4000億元,新經濟活力指數、新職業人群規模均居全國第三。成功獲批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數字經濟發展指數居全國第6位,信息技術、電子商務等數字經濟核心產業規模達8100億元,占GDP比重47%。
成都日報首席記者 鐘文
記者 趙榮昌 攝影 王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