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孔開口 微創手術止痛

  成都市三醫院神經外科醫生侯敏介紹說,經過影像檢查,提示老人存在小血管對三叉神經的壓迫,可確診為“原發性三叉神經痛”。對于三叉神經痛的治療,可大致分為藥物和手術兩種方式。常見的藥物對于楊婆婆來說,已經治療效果不佳,且有明顯副作用的風險;“三叉神經微血管減壓術”雖然是主流的手術方式,但需要開顱完成。“把腦殼打開做手術太嚇人了,我不做!我不做!”光是聽到這種治療方式,楊婆婆就被嚇得全身哆嗦,血壓甚至飆升超過200mmHg。

↑侯敏醫生查房。↑侯敏醫生查房。

  “婆婆不要怕,我們會為您制定一套更適宜的治療方案。”經過進一步討論,神經外科團隊給楊婆婆制定了新型微創治療方案——“經三叉神經半月節微球囊壓迫術”。侯敏醫生介紹說,這種治療方式是一種三叉神經痛新型治療微創技術,手術是在全麻下進行,傷口僅有針孔大小。

  9月8日手術當天,在為楊婆婆實施麻醉后,在影像設備引導下,侯敏從老人的口角旁完成精準穿刺,并通過鞘管將一個微型球囊導入至三叉神經的半月節。精準放置后,緩慢注入對比造影劑將球囊“催肥”,利用擴張的球囊對三叉神經進行壓迫破壞痛覺纖維,進而達到治療效果。30分鐘后手術便順利完成了,楊婆婆感覺疼痛消失了。經過兩天的進一步觀察,老人順利出院。

  ■科普閱讀

  一、三叉神經痛

  三叉神經痛是神經科常見疾病,是指發生在三叉神經支配區內的一種反復發作的短暫性陣發性劇痛,多發生于成年及老年人。常以一側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內反復發作的陣發性劇烈痛為主要表現,特點是:在頭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域內,發病驟發、驟停、閃電樣、刀割樣、燒灼樣、頑固性、難以忍受的劇烈性疼痛。

  三叉神經痛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是臨床上最常見的類型。原發性三叉神經痛主要為面部疼痛,特點是突發突止,發作時疼痛難忍,緩解時完全正常。

  二、常見誤區

  很多人將三叉神經痛誤以為牙痛,其實兩者是有區別的。三叉神經痛發作具有以下特征:

  1。疼痛劇烈,局限在一側面部,以下部多見。

  2。反復發作,呈電擊樣、刀割樣和撕裂樣劇痛,突發突止,每次持續數秒至數十秒不等,間歇期完全正常。

  3。說話、咀嚼、刷牙和洗臉可誘發。

  三、常見治療

  盡管三叉神經痛的癥狀來勢兇猛,但并非無法治療。常見治療手段包括藥物治療、開顱微血管減壓術治療、經皮球囊壓迫治療、經皮三叉神經射頻治療以及γ-刀治療。

  其中,大部分初期患者使藥物治療可以完全緩解癥狀,但部分病人自行停藥后疼痛復發時再次用藥往往效果不佳,另很少一部分患者不能耐受藥物副作用,包括頭暈、惡心等,嚴重的不良反應包括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等。

  對于通過正規的藥物治療疼痛不能控制者,可以進行手術治療。對于小于70歲的身體狀況良好的患者,頭部MR檢查有明確的血管壓迫三叉神經的患者,首選開顱三叉神經微血管減壓術治療;對于大于70歲,或身體狀況不佳或者對手術具有嚴重恐懼的患者,建議接受經皮三叉神經半月節球囊壓迫術、射頻手術治療,或者γ-刀治療。

  紅星新聞記者 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