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成都天府新區舉辦的第二屆公園城市論壇上,以“公園城市·未來之城——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為主題,與會專家、學者、企業家等共同暢想未來城市理想形態。

  自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天府新區興隆湖畔提出“公園城市”理念,近三年來,天府新區對公園城市的豐富內涵、時代價值和實踐路徑進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

  被描述為“未來之城”的公園城市應該是什么樣的?它的標準是什么,如何落地,具體如何建設?

  □王晉朝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國平

  A

  公園城市應是什么樣?

  要做和諧共生典范、品質生活標桿、綠色發展高地、文化傳揚窗口、現代治理示范

  “城”的產生,有5000余年歷史。目前,全球有1.3萬多個城市。

  從農耕時代的內城外郭、坊市分隔,到工業時代的工廠林立、機器轟鳴,城市一直在進化。步入生態文明時代,城市應該是什么樣的?

  2018年2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首次在天府新區提出“公園城市”。

  為推進公園城市建設,同年7月18日,天府新區成立全國首家公園城市建設局,主要任務是探索公園城市規劃模式和建設路徑,牽頭擬訂公園城市規劃和標準,構建公園城市城鄉規劃體系,研究公園城市的內涵、生態、功能、形態以及指標體系、公共空間和品牌價值等內容,為世界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方案”。

  今年初,公園城市建設局結合成立一年多以來的經驗,增設負責具體統籌實施公園城市各項工作的公園城市推進處,其中一項主要工作,是牽頭推進公園城市建設,研究公園城市實現路徑等問題。在此基礎上,天府新區對公園城市的理解逐漸加深,公園城市的形態也愈發清晰。

  “我們認為,作為生態文明時代對城市發展的全面探索,公園城市要做到和諧共生典范、品質生活標桿、綠色發展高地、文化傳揚窗口、現代治理示范。”公園城市建設局(自然資源和規劃建設局)局長王科透露,已從這五個方面確定了引領公園城市發展的先行方向。

  “和諧共生典范”,是讓天府新區整體成為一個安全、自然、健康的美好家園;“品質生活標桿”,是聚焦城市里“人”的感受,讓市民在生態中享受生活,在公園中享有服務;“綠色發展高地”,是要將良好的生態環境轉化為城市可持續發展動能,以“公園+”理念和高能級產業為天府新區的發展提供支撐;“文化傳揚窗口”,是要形成獨特的城市文化,創建天府文化與世界文明交流借鑒的窗口;“現代治理示范”,是新城市形態的必然要求,產業支撐、產城融合、社區治理、智慧城市等都在此范疇內。

  這五個發展方面,勾勒出公園城市頂層設計的邏輯框架。

  B

  公園城市標準是什么?

  通過四個參考體系,遵循﹃有所為,有所不為﹄,建了一套量化評估標準

  公園城市的標準是什么,或者說如何判斷一座城市是否達到公園城市的要求?以此為切入點,天府新區初步探索出公園城市的量化評估指數。

  “我們對上述五個發展方面進行逐項分解,用一個個具體實在的數字來回答什么樣的城市才是公園城市,它到底具備哪些特質?有可以量化的指數作為參考后,將為其他兄弟城市建設公園城市提供實踐指南。”王科說。

  量化指數怎么確定?王科介紹,以四個參考體系作為參考。

  一是以聯合國提出的《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為樣本,梳理出糧食安全等9個關鍵概念;二是從人的需求出發,以大數據手段在互聯網上系統檢索,確定以經濟、民生、環境、治理、文化等為主題的10個核心價值;三是結合國內國際北京、紐約、新加坡等世界級城市的規劃愿景,選取與天府新區五大發展方面相關聯的城市品質;四是匯聚全球智庫力量,檢索國內外專家學者2552篇關于未來城市建設的論文,梳理出與五大發展方面相關聯的一系列關鍵詞。

  “最后以這一系列關鍵詞為參照,建了一套量化評估標準。”王科強調,“我們遵循‘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指導思路。”

  “為”是一種擔當,是要真正為新時代下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探索出一條道路;“不為”則是城市規劃和產業選擇既不能因追逐短期利益而犧牲生態環境,也不能因惰怠而照搬一些現有模式。

  有了量化標尺,公園城市形態便可知、可感。就天府新區自身而言,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一套可監測、可評估、可考核的量化評估體系。在城市發展的不同場景中,它既可以是國土資源開發利用的紅線,也可以是社區治理中大數據技術的應用比例;它小到茶館、咖啡店的具體數量,大到山水林田湖草的公共功能占比。

  “公園城市指數就像一個對照打分系統,回答了公園城市建設的兩個核心問題——我發展到了哪里?需要發展到哪里?”王科說,它不僅為指導天府新區公園城市的推進提供行動綱要,也是一個可復制的量化標尺和實施指南,可以為國內外其他城市的公園城市建設提供參考依據。

  C

  公園城市如何落地?

  構建﹃城市組團、公園片區、公園社區、公園街區﹄的四級空間體系

  公園城市如何落地?為解答這個問題,天府新區建立了“空間體系”。

  “空間體系的構建與我們的行政體系和經濟體系緊密掛鉤,目的是將政府、企業、市民高效地組織起來,最大限度地凝聚全社會對公園城市的思想和行動共識。”王科介紹,針對公園城市這種全新城市發展模式,他們已經構建“城市組團、公園片區、公園社區、公園街區”的四級空間體系,以此解決公園城市的高效落地問題,統籌公園城市的各項工作。

  城市組團是公園城市中最大的空間單元。在天府新區,一個產業功能區,就是一個城市組團。每一個城市組團,以獨立成市的理念,規劃為可以吸納30萬—50萬人生產生活的職住平衡單元。各組團間以大尺度的生態廊道作為物理區隔,形成公園城市內組團型的城市結構;又以具體產業功能作為區分。在管理上,城市組團成立功能區管委會,形成“功能區管委會+專業公司”運營機制,統籌各項服務,實現“辦事不出功能區”。

  公園片區是在城市組團之下,其承載的是10萬—15萬人的功能需求,市民在500米的距離就可以“進林親水”。在此基礎上嵌套商業消費、文化交流、體育鍛煉等公共服務功能。通過街道辦與功能區合署辦公治理的管理方式,確保片區的開發可持續推進。

  公園社區是居民在公園城市中最主要的生活、生產空間。在這一層級的空間開發上,天府新區將目光聚焦在公園城市的“煙火氣”上。從通勤通學、社區活動、社區商業三個角度活化社區內的配套服務,實現“15分鐘生活圈”全覆蓋。

  公園街區則是公園城市的毛細血管。“出門見綠道”——將公園式的生活體驗沉浸到每個居民目光所及范圍之內。從公共服務上講,公園街區范圍是以人的步行時間為單位進行丈量的。以“5分鐘公共服務圈”為規劃,按照人群需求特征布置健身房、共享課堂等具體生活場景,實現“5分鐘不過街,10分鐘不出園”的公園街區生活。

  D

  公園城市如何建設?

  已形成城市色彩、特色地貌保護、獨立綠道、開放街區等技術標準和導則指南

  公園城市建設目標最終要以城市內的各個實體呈現出來。天府新區近年的探索,總結為一套標準體系。

  “現在我們已經形成了城市色彩、特色地貌保護、獨立綠道、開放街區等技術標準和導則指南。”王科介紹,標準體系主要是解決公園城市的里子問題,通過制定技術標準、導則指南,規范引導公園城市在規劃、設計、建設、運營與管理等各環節中的相關工作,從而讓公園城市理念精準落地,同時使場景營造精細呈現。

  標準體系形成的成果,可以看成是公園城市建設的“說明書”。

  王科說,公園城市的標準體系是將城市規劃與城市建設鏈接起來的紐帶,確保公園城市各項規劃能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完整地呈現。

  天府新區從建筑風貌、綜合管廊、街道景觀等方面入手,設計了一系列細化的專業標準,其中包括以城市建筑為主體的建筑工程風貌設計標準、以城市景觀為主體的街道景觀設計標準、以城市管網為主體的綜合廊道設計標準等。

  這些標準,為天府新區的各項城市建設提供技術保障和評估依據。在這些細化到管道直徑的標準中,可以找尋到很多區別于一般城市的細節差異。

  例如道路設計,天府新區打破原有模式,取消車行道與人行道間的道緣間隔,只以顏色進行區分,同時對車行道裝飾鋪裝,讓道路成為城市公園形態的一部分。另外,將城市道路區分為快行道和慢行道兩類,對不同道路區域進行靈活的時間管理。

  建筑風貌設計標準,已細化到建筑風格、建筑色彩、建筑外墻材質等六個方面。比如,在重點控制區遵循“大氣、典雅、清新、雅致”的色彩格調,使城市建筑群在天際線上呈現出一種和諧的整體色彩。

  “近三年來,無論是政府工作者、專家學者還是公園城市愛好者,都在熱議公園城市、建言獻策,這為我們規劃好建設好公園城市增強信心、帶來動力。”王科表示,相信在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背景下,公園城市建設將為世界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