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洪濤事件”權威的調查結論來了。沒有預想中的“勁爆”,但事實就是如此。以事實平息情緒,是該有的理性態度。

  毛洪濤那封“絕筆信”無聲但力量強大,將成都大學及校長王某某推到了輿論漩渦中心。一時之間,“二把手逼死一把手”等言論甚囂塵上,在輿論場流轉發酵;同時還間雜著許多復雜的情緒。

  對成都市來說,應對很“快”,距離發現毛洪濤溺亡不到24小時,即迅速成立市紀委監委、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市委教育工委、市公安局五部門組成的聯合工作組,是為了更高效、專業地推進調查工作,體現出高度重視。調查又很“慢”,鑒于“舉報”內容的重要性和方式的特殊性,歷經月余、詳細調查才有了調查結果,以公正、客觀的真相調查回應各方關切,體現出對待該事件的慎之又慎。

  快與慢之間,急與慎之間,是對法治的敬畏,是對公義的維護。調查重證據,讓事實說話,讓所有涉事人不致蒙冤于屈辱,不致逍遙于法外。

  如今,毛洪濤事件的真相來了。它并不符合某些輿論的“預期”:王校長沒有“鍋”。工作矛盾是有的,源自各自不同的專業背景、工作經歷、性格脾氣,對事物的看法不同,當事人的觀感不同,做事的風格不同。當真相來臨,人們發現,此前坊間流轉的一些猜測、傳言以及由此發酵的情緒,均偏離了事實的航道。那些紛擾交織的情緒,不過是凌空蹈虛、無枝可依的幻象。

  此前,通過網絡流傳的微信朋友圈截圖,可以看到毛洪濤主要與校長不和,萬念俱灰。他在絕筆信中,稱“一年多的成都大學工作,已是頭破血流”,“本人受到的傷害和不公,今生極致”;痛斥成都大學校長王某某對三任書記諸多擠壓,違法亂紀。

  但調查結論表明,毛洪濤在“絕筆信”中對成都大學的政治生態和校長的指控,沒有事實依據。換句話說,就是相關指控不成立,脫離和違背了基本事實。也許有人會說,毛洪濤“以死明志”還會有假么?生命誠可貴,每一個生命都值得尊重,但生命的重量,不應該與某種博弈掛鉤。少了事實依托的指控,縱以生命為代價,也不能增添砝碼的分量。這正是發生在毛洪濤身上的悲劇。毛洪濤對工作的完美追求,對自我的嚴格標準,值得我們尊重,生命的失去也令我們同情和惋惜。

  但在網絡時代,任何有影響力的個案都會被放到放大鏡下審視。毛洪濤事件,事關人的生命和尊嚴,事關一所大學的聲譽和發展,事關社會的公平和正義。組織調查必須客觀、公正、嚴謹,既要經得起大眾審視,經得起事實檢驗,也要維護當事人公平,既要對死者負責,也要對生者負責。

  事實上,毛洪濤的“絕筆信”,此前已在互聯網廣為傳播,導致一定的情緒發酵。對于毛洪濤事件,圍觀者和局外人有自己立場無可厚非,但有些判斷、有些情緒似乎不必那么斬釘截鐵。作為局外人的我們,有義務讓自己保持冷靜理性。在弄清事實之前,不必自己急著燃燒起來。在獲得真相之后,更不必為情緒所擾而呼天搶地。

  要知道,激昂的情緒如同湯鑊,稍有不慎就會將人吞噬。情緒的沸水,離開了事實的柴火,是不應該沸騰的。情緒終究代替不了事實,該冷卻的,就讓它冷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