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之變,重要的不是城有多大,樓有多高,而是人在其間生活得安不安逸,舒不舒暢。五年規劃仿佛一條無形的線,把城市發展的宏大敘事與市民煙火生活的點點滴滴,緊密相連。

圖據Betebaran圖據Betebaran

  停靠在2020歲末,成都仿佛一輛高速運行的動車,下一個站點,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沿途一個個令人炫目的幸福場景,正向我們涌來。 

  五年規劃仿佛一條無形的線,把城市發展的宏大敘事與市民煙火生活的點點滴滴,緊密相連。

  如果用一個關鍵詞來形容成都的“十三五”,非“變”莫屬。

  2020年12月18日,一位網名叫做GraceBopp的成都人在網上留言:今天成都地鐵五線齊發,我真的太開心了 以后從華陽回雙流不用坐到高升橋或者神仙樹了,少繞好大一圈……房子不用租了!可以天天回家了!

  如果時光倒流回50年前,那時,“地鐵”在很多成都人的心目中大概還是一種奢望。據傳張儀筑城“依龜筑之”,依照成都的地質條件,建設地鐵的難度相當大。但地鐵畢竟是國際化大都市的標配,沒有地鐵或者說不需要地鐵的成都,絕稱不上大,夠不上快,也缺了點“范兒”。

  2005年,“十五”的收官之年,成都地鐵1號線開始建設,“十二五”期間,地鐵2、4號線投運,到“十三五”收官,全市地鐵里程總長度達到519公里,成為全國地鐵第三城。

  這樣的速度,是成都城市集聚力的一個投射,是對成都城市經濟人口承載力的一個稱量,也是城市現代化和市民生活現代化的一次無縫銜接。

  家住百花大橋附近的市民孫襄,這五年最為關注的是家門口的錦江。去年,他對前來采訪錦江水治理推進情況的記者說:“通過治理,我們住在河邊的居民再也聞不到臭味了。”

  錦江是千百年來無數詩人筆下的“濯錦之江”。在錦江邊上曬曬太陽,喝個茶,吃個冷啖杯,是很多成都人安逸生活中的日常場景,但很長一段時間,這種“安逸”因為不得不捂著鼻子而打了折扣。

  曾經,成都啟動的府南河綜合整治工程獲聯合國人居獎,而2017年12月成都開啟的新一輪錦江水生態治理和錦江綠道建設,則被稱為“新時代府南河綜合整治工程”。不久前,錦江示范河湖建設順利通過了水利部專家組驗收。驗收專家認為,錦江實現了特大型城市河道水質從劣五類提升到三類的重大突破,可以作為飲用水源了。

  城市之變,重要的不是城有多大,樓有多高,而是人在其間生活得安不安逸,舒不舒暢。五年規劃仿佛一條無形的線,把城市發展的宏大敘事與市民煙火生活的點點滴滴,緊密相連。

  五年之變,既是成都城市轉型的拐點,也是成都未來躋身世界城市體系的一個支點。

  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成都之變隨處可見。

  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這是成都城市發展戰略定位之變;

  實現經濟增量6個千億臺階跨越,人口總規模位列全國第4位,門戶樞紐功能日益凸顯,在GaWC世界城市排名中,從“十二五”末期的166位上升至“十三五”末期的第59位,這是成都城市能級之變;

  東進、綠道、軌道,這是成都空間之變;

  產業功能區、產業生態圈、科學城,這是成都動能之變;

  新經濟委、社治委、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這是成都治理之變;

  ……

  但若只以局部來解讀成都之變,恐怕難于看出這種變化對于城市轉型、城市未來的深刻意義。

  拋開表面的浮光掠影,觀察成都每一個局部變革的邏輯走向,思考每一個細微變化的深刻內涵,就能發現,每個變化與變化之間,其實都首尾呼應,相互勾連,搭建起城市轉型的四梁八柱,建強城市向未來發展的強大基座。

  比如地鐵。500里程之上,一個個TOD項目正在加速推進,每一個TOD項目,就是一個公園城市社區。500里程之外,公交專用道“連線成網”,社區綠道“串街鏈戶”,14個產業生態圈和66個產業功能區坐落其間,實現了“城在園里”,被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凱點評為“有風景的地方就有新經濟”。

  比如錦江水治理,不僅治水,也治景,全新勾勒成都的生活美學。江上,“夜游錦江”成為成都夜經濟的一個品牌項目。沿江,一個個消費新場景不斷涌現,在打造綠色公共空間的同時,也形成綠色經濟綜合體,實現了生態效益的價值轉換。

  從自然環境到人居環境,從城市空間到產業空間,“十三五”的成都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大變局時代,而其變化的最鮮明特點,就是許多都是打破重建,甚至于“史上首次”,這樣的變化何其深刻,不啻于一種脫胎換骨,無異于撬動“千年之變”。

  順著種種變化的邏輯走向,不難發現,成都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是撬動成都一應城市之變的一個基礎支點,是開宗明義之變,提綱挈領之變。回望“十三五”,一路走來,正是堅定貫徹新發展理念和新戰略布局,成都實現了城市能級的全方位提升,發展方式的全方位變革,治理體系的全方位重塑,生活品質的全方位改善,國際影響力和區域輻射力大幅度提高。

  可以說,5年之變,既是成都城市轉型的拐點,也是成都躋身世界城市體系的一個支點。

  開啟“十四五”,向幸福的細節處精雕細琢。

  再過幾天,2021年就要到了,“十三五”面臨收官,“十四五”即將開啟,歷史的交匯點,也是歷史新起點。

  12月26日,成都召開市委十三屆八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十四五”規劃呼之欲出。之前,成都市委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明確提出,“十四五”規劃將“更注重從宏觀著眼、從微觀著力”,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企業和市民的感受上。

  如果說成都的“十三五”更側重從城市的角度進行戰略謀劃和政策設計,為未來發展搭起四梁八柱。那么,“十四五”就將更注重場景打造、氛圍營造,也就是說,將向幸福的細節處更加精雕細琢。對城市而言,這是發展戰略重點的轉變,對市民而言,則意味著“幸福”的實實在在、可觸可及。

  一個標志,就是將推進涉及十個領域的“幸福美好工程”。

  要大力提高市民收入水平,讓市民的荷包更“豐滿”;要持續保持生活成本的競爭力,讓城市“品相”更有特色、競爭更有優勢;要實施高品質公共服務產品倍增計劃,加快提升城市通行效率,全面完成城鄉老舊社區的更新改造,讓市民生活更安逸,更有尊嚴;要建設營商環境標桿城市、青年創業就業環境友好城市、生態惠民示范城市、智能韌性安全城市、全齡友好型城市,讓市民得實惠,讓企業得發展,讓所有來成都的人才都能在這片熱土開墾希望,播種幸福,由衷點贊“有一種生活美學叫成都”。

  顯然,這順應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也與剛剛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的8項重點任務深度契合。未來五年,成都必將有更大的變化,而這一變化的邏輯,將依然是“人民至上”。

  向著幸福迅跑,成都的未來一定更加璀璨奪目。

  紅星新聞評論員 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