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李媛莉 謝燃岸 劉秋鳳
2020年12月26日至27日,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屆八次全體會議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成都市委關于制定成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O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這意味著,成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十四五”規劃要點相繼明確。
《建議》遵循站位新發展階段、踐行新發展理念、服務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基本邏輯,形成“一個統攬、五大目標、十項任務”的主體框架,共分為三大板塊、12個部分。
攝影 嘉楠
第一板塊總結了“十三五”時期發展的重大成就,分析“十四五”時期發展的內外環境和機遇挑戰,提出“十四五”時期發展的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以及2035年遠景目標和2050年遠景展望。
第二板塊聚焦服務新發展格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宜居生活地、城鄉融合發展、世界文化名城、超大城市治理等十項重點領域,系統闡述了成都“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任務。
第三板塊主要包括結束語部分。
——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率先突破
加快建設國內大循環戰略腹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門戶樞紐的任務,寫在《建議》第二板塊的首要章節。
《建議》明確提出要加快形成以科技創新為牽引的供給能力,積極布局大科學裝置、大創新平臺等創新基礎設施,著力構建以西部(成都)科學城“一核四區”為主平臺、高品質科創空間多點支撐的創新供給網絡。
加快形成以多維互聯為支撐的流通體系,建設亞蓉歐航空樞紐、陸海新通道樞紐,暢通“歐盟一成渝一日韓”和“成渝一東盟”開放通道,發展數智化物流打造現代供應鏈,構筑吸引國際商品和要素資源的巨大引力場。
加快形成以品質體驗為導向的消費中心,聚焦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全面推動場景營造、業態創新和品牌集聚,不斷壯大綠色消費、數字消費、定制消費等新興消費,積極培育與國際接軌的高端商品消費鏈和商業集群。
加快形成以宜居生活為優勢的承載能力,推動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務擴面提質,把以控制房價過快增長為重點保持生活成本競爭優勢作為長期戰略,增強對生態脆弱區域人口轉移承載能力。
——以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為總目標
統攬成都“十四五”發展各項重大部署
封面新聞記者注意到,持續探索新發展理念的城市表達,貫穿《建議》全文。
《建議》要求加快推動以創新為新動能的高質量發展。把創新作為城市戰略轉型的關鍵核心,布局建設一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打通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產業發展一體化路徑,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打造科技自立自強創新策源新高地。
加快推動以協調為新形態的融合性發展。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戰略牽引,探索行政區與經濟區適度分離,深化成德眉資同城化推動成都都市圈建設,加快構建“一心三軸多中心”總體空間結構,形成雙核驅動、全域共興新格局。
加快推動以綠色為新優勢的可持續發展。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全面塑造青泓環繞、藍綠交織的城市形態,積極探索生態價值轉化路徑,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轉型,構建自然有序、綠色高效的發展體系,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加快推動以開放為新引擎的雙循環發展。深入推進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加快拓展立體化戰略通道、高能級平臺和全球供應鏈體系,形成服務于擴大內需、暢通循環的適配能力,打造面向全國、輻射全球的資源配置中心。
加快推動以共享為新局面的人本化發展。以多元化參與凝聚城市治理合力、以商業化邏輯創新公共服務模式、以全周期管理提升智慧韌性水平、以場景化營造釋放投資機會,努力在更高水平上實現發展與治理的良性互動、秩序與活力的動態平衡。
攝影 嘉楠
——以發揮優勢、彰顯特色、協同發展為導向
加快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提出要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牢固樹立一體化發展理念,唱好“雙城記”、共建經濟圈。《建議》提出堅持以發揮優勢、彰顯特色、協同發展為導向,加快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要推動形成成渝相向發展新格局,探索從項目協同走向區域一體制度創新,以共建現代產業體系、西部科學城、西部金融中心、西部陸海新通道等為依托,夯實成渝主軸發展基礎,促進“雙城記”走深走實。
要推動形成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新格局,打破行政區劃與傳統城鄉結構,創建成德眉資同城化綜合試驗區,加快“三區三帶”建設,協同構建高效聯通的現代交通圈、錯位協同的產業生態圈、共建共享的市民生活圈,實現由行政區劃視角的“一城獨大”演進至區域經濟的互利共享。
要推動形成區域錯位發展新格局,堅定不移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以東進、南拓新區新城建設拓展高質量發展的增量空間,以北改、中優城市更新優化轉型升級的彈性空間,以西控綠色發展強化空間適配完善可持續發展的韌性空間。
要推動形成“兩區一城”協同發展新格局,堅持互利共生、開放協同、相互成就、整體成勢,聚焦協同發展高技術服務、集聚高能級企業、創造高品質公服、推動高水平開放、實施高效能改革,構筑具有強大國際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的高能級共同體。
——實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
中央“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議》全面落實中央要求,提出實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著力在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中為市場主體成長創造發展機會、為新興產業培育提供應用場景、為青年人群創新創業提供廣闊舞臺,推動實現市民廣泛
認同與社會活力激發相得益彰,構筑城市未來競爭新優勢。
具體而言,就是要大力提升居民收入水平,以富民增收為導向,持續開展促進就業專項行動和人力資源協同示范工程,深入實施全民技能提升計劃。
繼續保持生活成本競爭力,聚焦安居穩價打造生活成本洼地,加大保障性租賃住房、高品質長租房、人才公寓的供給力度,大力實施民生商品保供穩價提質計劃,提升吃住行游購娛等生活消費性價比。
實施高品質公共服務倍增計劃,提升城市通勤效率,豐富“軌道+公交+慢行”多樣化綠色出行選擇等。
推進城市更新和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全面完成棚戶區、城中村和老舊小區改造,加快推動社區商業重整布局,讓“老成都”煥發新活力。
打造穩定公平可及營商環境,聚焦培育投資生態和經營環境,持續優化城市機會清單發布機制,全面實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完善惠企政策“蓉易享”系統,探索審慎監管和彈性治理有效路徑,努力實現“辦事不找人、辦成事不求人”。
建設青年創新創業就業環境友好城市,把集聚高知識高技能人才作為城市戰略轉型的重點方向,在創新激勵、創業孵化、技能提升等方面統籌發力,構建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引育政策和更具包容性的創新創業環境,讓千千萬萬青年才俊慕名而來、扎根成都、圓夢蓉城。
建設生態惠民示范城市,立足呈現更多可閱讀可感知可參與的物化載體,持續推進“五綠潤城”等重大生態建設,大力營造多元體驗生活場景和詩意棲居生態場景,建成1萬公里天府綠道和1千公里“天府藍網”。
提升城市智慧韌性安全水平,推動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構建能夠適應非常態社會秩序和抵御自然災害沖擊的高效智慧體系、專業管理體系和社區保障體系,讓城市更安全、更智慧。
建設全齡友好包容型社會,圍繞全人群全周期全鏈條生活服務需求,大力實施“幼兒良育”提能、設施設備適老化改造、無障礙場景營建專項行動,提升公共資源精細化配置與全生命過程的人文關懷,讓每一個生活在成都的人都能感受城市的關懷和社會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