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與一位特殊的客人有關。10月的一天,一位中年男子來到葉玲的店門前,幾度徘徊卻始終沒有進店。“我能感受他的眼神,問他是不是遇到難處了,然后給他做了一個單人套餐,一個清湯鯽魚、一份蔬菜和米飯。”
“吃完飯他才講,這半年經濟有困難。其實誰不會遇到點難處呢?”葉玲說。
3個月前,馬子華的第三家烤串店在成都錦江區牡丹街開業。開業當天,他把提前做好的紅色標語張貼在店內:“人在外遇到困難是難免的,本店免費提供晚餐,不求回報,只希望你有能力的時候去幫助別人。提示:只要你小聲告訴店員要套餐A就行了,找地方坐,吃完走人。”
他在雙流和龍泉的另兩家店內也有著同樣的標語,已經張貼了3年。標語靈感來自于一次他在外地“借開水”的經歷。“去過很多地方,打拼做生意,來成都之前在鄭州,吃飯困難的時候買泡面吃,然后找店家借熱水,有的會借,有的直接拒絕,當時我感觸很深,就覺得換個角度想,我要是開店的話,幫一下無妨。”
馬子華為這份免費提供的晚餐取了一個暗號:“套餐A”,并賦予了“X”(未知,不限)的含義。“就是吃飽喝足,也不限于吃什么,水餃、羊肉湯、烤串、餅……只要是店里有的都可以吃。”
“選擇相信,而不是懷疑”
“既然他點了這個單人餐,我就相信他可能確實遇到了難處。”——葉玲
葉玲的舉動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同行和相鄰居民打趣:“免費吃飯,不把你吃垮了啊?”
葉玲笑答:“真吃垮了,正好休息。”
在她看來,如果自己的舉動真的幫助到一個需要幫助的人,在未來,這個人也一定會愿意去幫助其他同樣需要幫助的人。
葉玲介紹,自己從小上學到現在創業開店,人生的多個階段得到過別人的幫助,“現在有能力和機會幫助別人是件很好的事情,幾頓飯算什么呢?”
葉玲介紹,自己生長在農村,小時候條件不好,父母靠種地、打零工掙錢。條件好些的時候,家里開始做些水果生意,再后來才慢慢做起了餐飲店。“開這個店的時候,我一個人在農業大學這邊發了幾萬份傳單,有客人的光臨才有現在的生意。今年疫情(期間),也是因為這些老顧客支持才幫我們渡過難關的。”
讓她最感觸的一次經歷是4年前一次交通事故。“我騎著電動車被車撞倒,對方跑了,一個路過的好心姐姐全程照顧我,幫我報警,送我去醫院,給我墊付醫療費。”
葉玲明白同行和附近居民的打趣:“他們擔心萬一有人明明沒有難處,但假說自己有難處來占便宜。”
“確實不排除這種可能啊,人多了怎么辦呢?”紅星新聞記者追問。
“我不但心。既然他點了這個單人餐,我就相信他可能確實遇到了難處,即便能給得了這點飯錢,但可能這個錢他還有更重要的用處。”葉玲說,“我們要選擇相信,而不是選擇懷疑,也不能依據這個人穿著好壞去評判。”
毛興海也曾被問過同樣的問題。他的答案同樣如此:“既然做了這個事我就不會去懷疑,他肯定是有困難才會來找我,沒有困難是不會來的,有錢的不會在乎一碗面錢。”
當然,毛興海也不回避“肯定會考慮成本”。他說,盡管“成群結隊”的情況可能不會有,但這畢竟是個長久的事,“所以在做面的時候,一般是雜醬面或者雞湯面,很少會做牛肉面,這樣成本相對低一些。另外,就是會根據當天食材的銷售情況,如果某一個剩得多可能賣不完,就會多給他們舀一些。”
事實上,在推出這份“免費餐”后,老板們并未發現真的有人假借困難來“吃白食”,反倒同時收到了一份感動。
毛興海介紹,在愛心公告貼出后的初期,一名求助者曾來到他的面館,小聲要了一碗面,“他衣著整潔,遇到騙子騙光了錢。”幾月后的一天,這名求助者再次來到店內,專程向他道謝并支付了那碗面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