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起點設計   讓公園充滿中國風巴蜀味

  從東安湖生態公園項目啟動開始,中國五冶就始終堅持“立足本地、放眼世界”,把地道的本地文化作為打造東安湖生態公園的靈魂之源和美學基礎,又集合國內乃至全球優秀資源為項目獻計獻策,從建筑、美學、生態等多角度謀劃,力圖實現園區生態效益和生態體驗功能的完美結合,從而真正把東安湖生態公園打造成迎接全球青年的靚麗名片、市民休閑娛樂的“網紅”目的地和兼具農業灌溉、生態修復功能的開放型城市生態公園。

  在前期方案設計階段,五冶組合了全球優秀設計機構以及1位院士、9名設計大師、5名學科帶頭人、2名外籍專家組成的強大團隊,為項目提供一流的服務。打造過程中,又聯合多家設計單位以及雕塑、繪畫等方面的優秀藝術大師,多方考察研究,將其作為“藝術品”進行不斷的精心研究打磨,不斷優化景觀打造方案,深挖人文內涵,打造藝術園林。園區設計以秀美的自然山水為基底,以豐富的文化元素為內涵,融入了林盤文化、桃花文化、竹文化等多重元素,著力打造“一湖一環、七島十二景”的園區景觀,意在向世界各國青年充分展示中國風格和巴蜀特色。

  同時,項目始終突出“景觀化、景區化、可進入、可參與”的設計內核,著眼“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因地制宜、科學合理”的生態目標,助力成都建設可閱讀、可感知、可欣賞、可參與、可消費的美麗宜居公園城市。

  精雕細琢   打造水清草綠景美的生態綠肺

  在東安湖生態公園項目的桃花島示范段,碧波蕩漾的湖水、嬉戲游玩的野鴨、競相綻放的秋花、青青的草坪……生機盎然的景象讓人難以想象這里在一年前還是一片荒地。

  “黃土”變公園的背后,離不開項目建設者精益求精的雕琢。以東安湖水體的打造為例,為了賦予東安湖宛如天成之美,項目團隊迎難而上,采用河湖分流、控源截污、水生態修復三大技術,對東安湖水環境進行專業治理。在設計之初,項目團隊就充分考慮到附近驛馬河、李河堰等自然水系汛期可能造成的影響,通過河湖分流的方式,將自然水系從湖邊引流而過,既保證了河流通暢,又避免河水引入湖區影響水質,同時,結合獨特的控源截污技術,對片區雨污水進行全面收集。此外,生態修復是東安湖水治理的一項重要內容,通過改良底質、補充微生物、增加浮游動物、種植水草、增加魚類貝類和螺類等,東安湖成功實現了在2020年8月暴雨期后的湖水自我修復,去年11月水質檢測達到或優于地表水標準Ⅱ類,這標志著東安湖已經形成一個優良的水生態系統。

  碧水有了,綠樹青草也不能少。為呈現極具特色的景觀效果,項目團隊和設計方多次協調溝通綠化選種問題,面積多達5000余畝的東安湖生態公園被分為四個生態修復區,涵蓋10萬余株苗木,每一種綠植都需經過層層篩選。由于工期緊張,第一批綠植大型喬木栽培正值初夏,既往經驗顯示,夏季是植物生長的旺季,根系難以再生,移植成活率普遍較低。為了解決這個難題,項目團隊制定了詳細嚴格的栽植計劃。園林綠化苗木生長的優劣與土壤有著直接的關系,因此土壤的質量直接影響到苗木的生長。在種植前,項目團隊對土壤進行化驗分析,測試土壤的酸堿度和持水性能等,還采取消毒、更換土壤等措施做到適宜苗木生長的要求。為了降低苗木水分蒸發,選在陰雨天時段種植。栽苗前則要對苗木進行修剪,避免苗木自身水分的蒸發,使苗木更快地適應新環境恢復生長。此外栽種后,苗木用三角架支撐,樹干接觸處墊軟物進行保護等,日常精心管護,避免樹體受到損傷。

  同時,在距離大運會主場館距離最近的桃花堤示范段,為了確保與大運主場館相得益彰,更好的呈現設計初衷,中國五冶還結合專家設計組的意見,在景觀打造實施過程中對原有設計進行實時“糾偏”,及時調整植物種類選型、栽植數量、位置分布等,確保景觀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