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寇敏芳從土壤中提取氧氣,有麻將館,也有烤串店……幾年前,一部《流浪地球》,勾起了人們對地下城市的諸多想象。2021新年伊始,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興隆湖畔,一座獨角獸島雛形初現。未來,這里將成為“獨角獸”企業的樂土。或許,很多人還不知道,它扎根的地下同樣是一片“沃土”,具備建設一座“地下島”的條件——這樣的結論,來自于成都的一項實踐。2017年,成都啟動城市地下空間資源調查。去年底,外業調查工作完成,目前已全面轉入三維建模和數據分析階段。成都將有一張地下空間“三維彩超”。而這,正是延伸地下城市建設的基礎。
1
切開“千層蛋糕”
摸清城市地下家底,滿足向“下”發展需求
獨角獸島是成都地下空間地質調查的一個縮影。
成都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初步探測結果表明,獨角獸島100米以淺(地表以下100米)地質結構簡單,總體地質條件優良,適宜地下空間綜合利用。比如,有些設備在地表工作容易受到環境干擾,而30米的地下更適合它們,“獨角獸島的地下結構完全可以支撐建一座‘地下島’。”
為何要進行這樣的調查?“城市建設對地下空間利用的需求呈現上升趨勢。目前,地下空間的利用相對單一。”上述成都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總體來看,成都地下空間開發利用以淺層開發為主,主要為軌道交通、地下停車場、人防工程等。而目前的城市地質資源已不能滿足城市向“下”發展的需求。
如果把成都地下空間看成一個巨大的千層蛋糕,切開蛋糕后,調查組發現了什么?“完全不同的‘蛋糕底’。”調查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以下簡稱“成都地調中心”)提供技術支撐,成都地調中心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王東輝介紹,成都西部平原區是卵石層打底,堅硬密實;東部和南部主要為臺地區、低山區和丘陵區,打底的是砂巖、泥巖、砂泥巖互層。
“我們還發現了鈣芒硝組成的‘餅干層’,它遇水會溶蝕,影響建筑結構穩定性。”王東輝介紹,通過調查掌握了“餅干層”分布情況,可對未來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提供指導,“有些比較厚的地方,如果要開發利用,就需要做好隔水措施。”
調查組還在“蛋糕”里發現了很多“寶貝”。“優質地下水資源算一個,在新都-雙流一線以西、郫都一帶、三圣鄉-十陵鎮一帶都發現了優質天然礦泉水。”成都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淺層地熱能資源也算一個。”調查開始前,淺層地熱能已經在成都部分建筑中使用,成都東站的“地熱空調”就是代表之一。此次調查,對成都淺層地熱能資源進行進一步摸底,在溫江、郫都、雙流、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等地都發現了優質資源區。
2
探地200米
三維地質圖基本成型,建“地下城市”可為
回憶調查之前,王東輝翻看項目資料時,發現目標定在“200米以淺”,作為項目負責人的他心里“有些沒底”,“畢竟,國內外都極少有城市在全城范圍內做過探地200米的調查。”
王東輝介紹,成都調查范圍包括了成都中心城區、天府新區核心商務區、成都天府空港新城、成都國際生物城、簡州新城、淮口新城等,涵蓋了成都市“東進、南拓、北改、中優”的核心區域。總調查面積1584平方公里,約占成都市總面積的十分之一。除中心城區下探100米外,其他區域調查深度均為200米。
當時,成都主城區地下空間利用深度僅為地下30米左右,利用效率總體不高。此外,成都位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地質結構復雜,彼時,也有人擔心地下空間開發會誘發地震或者地陷。
“全域調查,加大深度,就是想搞清楚成都有沒有繼續向下發展的可能性。”成都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說,調查通過了解淺層地熱能的稟賦,可為城市地熱資源開發提供基礎;通過了解優質地下水分布,可謹慎劃定地下空間開發紅線;對地質災害易發區,有序設定開發強度;對地鐵等典型利用方式進行調查,為未來深層地下空間開發摸底……
如今三維地質圖基本成型,成都地調中心得出結論:成都市城市地下空間資源利用地質條件總體良好,可以為“地下城市”的建設提供支撐。
3
一次空間“體檢”
先看“面相”,再用物探等方式分析“內核”
調查就像對地下空間做體檢,“中西醫”手段統統用上。
第一步“中醫”,地質隊員們根據地表的巖石、植物、水系等特征“望聞問切”,診“面相”,對地下空間的地質情況作出初步判斷。
第二步“西醫”,一是用物探的辦法掃面,類似CT和B超;二是用鉆探的辦法,在關鍵部位打深孔,提取巖土測試分析,類似取樣活檢。
難點在670平方公里的成都主城區——人類活動頻繁、建筑物密集、地下空間淺層已有部分開發利用,調查的干擾因素很多,還不能影響城市的正常運轉。
物探法是成都主城區調查的主要手段。項目負責人、省地礦局物探隊副總工程師武斌介紹,主城區白天環境嘈雜,聲波復雜,容易對結果產生干擾,因此他們的工作時間一般選在晚間11點到第二天凌晨5點。
不久前,記者曾跟隨工作人員來到成都三環路附近的調查點。工作人員將一條長長的引線鋪在花壇附近,每隔一段距離安裝一個接收器,引線連接震源車。安裝完畢后,震源車按設定路線行走,定點發射地震波,調查組將產生的反射信息收集起來,就可以對地下空間進行判定。
“但對一些‘疑難雜癥’,常規手段還是不夠用。”王東輝介紹,比如錦城廣場區域,有4個大型商業綜合體、4條地鐵、4個湖區和兩大城市公園,城市干道縱橫,居民樓密布,怎么辦?
“我們沒少做試驗。”錦城廣場物探項目負責人、中石化石油工程地球物理有限公司專家劉勝說,他們在一個僅有30萬元標的的項目區,投入了200多萬元開展技術試驗。
“把用過的、沒用過的辦法都試了一遍,選擇了中科院還在試驗研究的三維三分量共振成像技術。”劉勝補充道,它屬于“CT”檢查的一種,但不需要主動發射地震波,而是收集環境中的各類波反射或折射后傳回來的信息。這個方法對接收器要求很高,它就像裝上了“順風耳”一樣,分辨地下傳來的微弱“反饋”。
成都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包括三維三分量共振成像技術在內,成都在地下空間調查中摸著石頭過河,形成了一套適用于城市復雜工況下淺層三維地質結構精細化探測的物探組合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為城市綜合物探技術方法的探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示范作用。
4
暢想“地下城”
分層開發利用,打造地上地下“透明城市”
我們可以想象這樣一幅生活場景:家里的垃圾打包好后,扔進一個專用的投放口,通過“地下旅行”,最后送達垃圾場集中處理。中轉都在地層深處,形成垃圾運輸閉環,再也不需要社區垃圾中轉站。這就是通過這項調查想要實現的遠景。
據《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藍皮書2019》,“十三五”以來,我國新增地下空間建筑面積達到8.44億平方米,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大國。截至2018年末,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綜合實力,成都排名第七。
成都的地下開發還有哪些想象空間?成都地調中心根據地下空間調查結果,提出分層開發利用建議:
0—30米,應加強特殊類土等地質問題防范與處理,優先以生活娛樂、停車場、地下商場等與人類活動聯系密切的場所進行利用;
30—60米,地質條件總體優良,利用方式可以物流通道、綜合管廊、地下交通等公共服務為主;
60—100米,總體為市政基礎、生產儲存設施利用空間,按照地質條件的區域差異和工程建設需求,加強地下水庫與洪水調蓄、地下倉庫、地下變電站、污水和垃圾處理廠等建設和空間利用;
100—200米,中長期規劃利用空間,利用方式以科研、深部生產儲存等設施為主。
王東輝介紹,從區域來看,“西控”地區,是成都優質地下水富集區,需謹慎開發,建議除軌道交通、綜合管廊等重大基礎設施外,不做大規模利用。“東進”地區,除龍泉山外,地質條件總體優良,地下0—200米范圍有利于地下空間利用,可將自動化程度高、環境影響較大的工業企業轉入地下,加強地下物流倉儲、污水處理、變電站、地下水庫和洪水調蓄等利用。
目前,成都正在編制地下空間相關規劃,調查數據將呈現出城市全空間三維立體形態,打造地上地下一體的“透明成都”,為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描畫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