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地200米

  三維地質圖基本成型,建“地下城市”可為

  回憶調查之前,王東輝翻看項目資料時,發現目標定在“200米以淺”,作為項目負責人的他心里“有些沒底”,“畢竟,國內外都極少有城市在全城范圍內做過探地200米的調查。”

  王東輝介紹,成都調查范圍包括了成都中心城區、天府新區核心商務區、成都天府空港新城、成都國際生物城、簡州新城、淮口新城等,涵蓋了成都市“東進、南拓、北改、中優”的核心區域。總調查面積1584平方公里,約占成都市總面積的十分之一。除中心城區下探100米外,其他區域調查深度均為200米。

  當時,成都主城區地下空間利用深度僅為地下30米左右,利用效率總體不高。此外,成都位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地質結構復雜,彼時,也有人擔心地下空間開發會誘發地震或者地陷。

  “全域調查,加大深度,就是想搞清楚成都有沒有繼續向下發展的可能性。”成都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說,調查通過了解淺層地熱能的稟賦,可為城市地熱資源開發提供基礎;通過了解優質地下水分布,可謹慎劃定地下空間開發紅線;對地質災害易發區,有序設定開發強度;對地鐵等典型利用方式進行調查,為未來深層地下空間開發摸底……

  如今三維地質圖基本成型,成都地調中心得出結論:成都市城市地下空間資源利用地質條件總體良好,可以為“地下城市”的建設提供支撐。

成都地下空間調查范圍 成都地調中心供圖成都地下空間調查范圍 成都地調中心供圖

  一次空間“體檢”

  先看“面相”,再用物探等方式分析“內核”

  調查就像對地下空間做體檢,“中西醫”手段統統用上。

  第一步“中醫”,地質隊員們根據地表的巖石、植物、水系等特征“望聞問切”,診“面相”,對地下空間的地質情況作出初步判斷。

  第二步“西醫”,一是用物探的辦法掃面,類似CT和B超;二是用鉆探的辦法,在關鍵部位打深孔,提取巖土測試分析,類似取樣活檢。

  難點在670平方公里的成都主城區——人類活動頻繁、建筑物密集、地下空間淺層已有部分開發利用,調查的干擾因素很多,還不能影響城市的正常運轉。

  物探法是成都主城區調查的主要手段。項目負責人、省地礦局物探隊副總工程師武斌介紹,主城區白天環境嘈雜,聲波復雜,容易對結果產生干擾,因此他們的工作時間一般選在晚間11點到第二天凌晨5點。

  不久前,記者曾跟隨工作人員來到成都三環路附近的調查點。工作人員將一條長長的引線鋪在花壇附近,每隔一段距離安裝一個接收器,引線連接震源車。安裝完畢后,震源車按設定路線行走,定點發射地震波,調查組將產生的反射信息收集起來,就可以對地下空間進行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