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收反射信號 周江陵 攝接收反射信號 周江陵 攝

  “但對一些‘疑難雜癥’,常規手段還是不夠用。”王東輝介紹,比如錦城廣場區域,有4個大型商業綜合體、4條地鐵、4個湖區和兩大城市公園,城市干道縱橫,居民樓密布,怎么辦?

  “我們沒少做試驗。”錦城廣場物探項目負責人、中石化石油工程地球物理有限公司專家劉勝說,他們在一個僅有30萬元標的的項目區,投入了200多萬元開展技術試驗。

  “把用過的、沒用過的辦法都試了一遍,選擇了中科院還在試驗研究的三維三分量共振成像技術。”劉勝補充道,它屬于“CT”檢查的一種,但不需要主動發射地震波,而是收集環境中的各類波反射或折射后傳回來的信息。這個方法對接收器要求很高,它就像裝上了“順風耳”一樣,分辨地下傳來的微弱“反饋”。

錦城廣場地下空間利用現狀 成都地調中心供圖錦城廣場地下空間利用現狀 成都地調中心供圖

  成都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包括三維三分量共振成像技術在內,成都在地下空間調查中摸著石頭過河,形成了一套適用于城市復雜工況下淺層三維地質結構精細化探測的物探組合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為城市綜合物探技術方法的探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示范作用。

  暢想“地下城”

  分層開發利用,打造地上地下“透明城市”

  我們可以想象這樣一幅生活場景:家里的垃圾打包好后,扔進一個專用的投放口,通過“地下旅行”,最后送達垃圾場集中處理。中轉都在地層深處,形成垃圾運輸閉環,再也不需要社區垃圾中轉站。這就是通過這項調查想要實現的遠景。

  據《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藍皮書2019》,“十三五”以來,我國新增地下空間建筑面積達到8.44億平方米,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大國。截至2018年末,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綜合實力,成都排名第七。

  成都的地下開發還有哪些想象空間?成都地調中心根據地下空間調查結果,提出分層開發利用建議:

  0—30米,應加強特殊類土等地質問題防范與處理,優先以生活娛樂、停車場、地下商場等與人類活動聯系密切的場所進行利用;

  30—60米,地質條件總體優良,利用方式可以物流通道、綜合管廊、地下交通等公共服務為主;

  60—100米,總體為市政基礎、生產儲存設施利用空間,按照地質條件的區域差異和工程建設需求,加強地下水庫與洪水調蓄、地下倉庫、地下變電站、污水和垃圾處理廠等建設和空間利用;

  100—200米,中長期規劃利用空間,利用方式以科研、深部生產儲存等設施為主。

  王東輝介紹,從區域來看,“西控”地區,是成都優質地下水富集區,需謹慎開發,建議除軌道交通、綜合管廊等重大基礎設施外,不做大規模利用。“東進”地區,除龍泉山外,地質條件總體優良,地下0—200米范圍有利于地下空間利用,可將自動化程度高、環境影響較大的工業企業轉入地下,加強地下物流倉儲、污水處理、變電站、地下水庫和洪水調蓄等利用。

  目前,成都正在編制地下空間相關規劃,調查數據將呈現出城市全空間三維立體形態,打造地上地下一體的“透明成都”,為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描畫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