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城市跨越龍泉山向東發展,實現了從“兩山夾一城”到“一山連兩翼”的千年之變。圖為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丹景臺。本報資料圖片](http://n.sinaimg.cn/sc/crawl/50/w550h300/20210213/e9ba-kiweitw9052280.jpg)
□本報深度報道組 段后雷 沈山 朱侖 何曉蓉 陳偉 馬玉寶 劉金陳
城市夢想受制于空間也綻放于空間,關鍵的問題是,要找尋破譯空間限制的密碼。
以倫敦、紐約、東京、新加坡、上海等城市為樣本,近年來成都不斷深化關于國際大都市規劃建設的追蹤研究。啟發的關鍵,就是要提高區域經濟和人口的承載能力,而承載能力的構建,需要以未來審視當下的遠見。
千年大計,國家大事,雄安新區在醞釀影響未來的力量,一筆一畫勾勒了千年大計的發展藍圖——累計匯集1000多名國內外專家、200多個國內外團隊、2500多名專業技術人員,穩扎穩打,保持歷史耐心,創造“雄安質量”系好新規劃建設“第一顆扣子”。
邁向全球城市“排頭兵”的過程中,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一開始就瞄準以美國硅谷為代表的國際水準,歷經三次規劃調整,最終以富有人情味的舒適感和洋溢“場所精神”的歸宿感吸引了海內外眾多一流科技研發人員。這是“取法乎上”與取法乎“實”的結合。
龍門山、龍泉山“兩山環抱”,沱江、岷江水系“兩江環繞”,山水相依,架構起成都的空間棋盤。從古蜀先民趨“山形地勢之利”避“澤國水患之害”,到隋唐明清逐漸形成“三城相重、兩江抱城”的城市格局,先人的筑城智慧昭示我們,因天時就地利,遵循規律,方能為開創城市新未來構筑最適宜空間。
加快建設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和動力源,需要科學分析未來經濟人口增長對空間承載力的需求,以更長遠的眼光謀劃城市永續發展新空間,以更先進的理念引領城市發展新模式,遵循城市發展規律,結合未來人口演進趨勢,推動城市功能與空間布局適配。
順應世界城市空間演變的歷史規律,集成不同時代地域理想城市的形態智慧,堅守美好生活的價值歸依,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這是成都邁向世界城市途中探尋的空間密碼。
(一)突破瓶頸
城市化進程波瀾壯闊,我們在享受城市化生活便利的同時,也面臨困擾。
如何在實現“十四五”和2035年遠景目標中強擔當、作貢獻?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極核城市如何更好發揮極核功能?
唯有更加自覺地在國家戰略全局中謀劃城市發展,前瞻構建起引領更大區域高質量發展、參與全球高水平競合的空間體系,為產業體系、功能體系、公服體系和治理體系良性互動構筑起堅實的綜合承載力。
城市的自然資源稟賦具有不可逆性,環境容量亦有自身“天花板”。城市野蠻成長、空間無邊界擴張,人口無序膨脹,形態千城一面,超大城市運行何以為繼,文化傳承如何延續?
城市空間布局與高品質生活、城市經濟地理與高質量發展存在的結構性沖突,越發清晰地暴露出傳統發展方式下城市空間的承載底線。解答好“突破增長極限”這一課題,刻不容緩。
現實問題的產生,根本上是缺乏先進的科學理念指引。理念是行動的先導,發展理念是否對頭,從根本上決定著發展成效乃至成敗。
“考察一個城市首先看規劃,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的忌諱。”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市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講話,深刻指明了解決城市發展問題的基本遵循和方法路徑。
“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通過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布局和支撐體系。
以“新發展理念”為內核引領,以“公園城市”為形態表達,以建好“示范區”為責任擔當。作為新發展理念的忠誠擁護者、堅定踐行者,成都在發展理念、價值判斷、政策設計、路徑選擇上,始終堅持新思想引領,新理念導航。
主持參與包括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珠三角城市協同發展等多個重大區域規劃的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李曉江長年關注成都,談及“為什么觀察成都”,李曉江給出的理由是,成都是少有的,“除首都之外,主動通過城市規劃布局來紓解城市人口的一座城市。”
在成都看來,城市空間既是城市生產、生活、生態功能的物理承載,也是對城市能級、品質、氣質、品格進行塑形的載體。城市空間布局,是城市發展的基本問題,亦是當下提升城市能級與核心競爭力所必須倚仗的永續條件。
(二)重塑格局
“空間是一切生產和一切人類活動所需要的因素。”這是馬克思的精辟論述。城市空間的形成有其自身規律,只有認識規律、尊重規律、按照規律辦事,才能把握工作的邏輯起點和實踐要求。
“未來導向性”是規劃的本質特征。規劃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在“可能的未來”中實現“想要的未來”。城市的空間謀劃,不能僅僅停留在對過去和現在的認識基礎之上,必須是在預見未來的判斷上反觀當下。
過去10年,成都年均增加常住人口37萬,預計2035年常住人口將達2100萬;中心城區的人口密度在2014年就達到了20000人/平方公里,遠超世界高密度城市15000人/平方公里的門檻標準。
面向未來,打破盆地束縛、跨越龍泉山脈,推動城市向東發展,是成都破解現實環境資源約束,打開城市永續發展空間的現實選擇。
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的重大論斷,順應極核城市的形成邏輯,市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成都全面落實國家主體功能區戰略,提出“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推動人口經濟空間布局與資源環境稟賦相適應,推動城市跨越龍泉山向東發展,實現了從“兩山夾一城”到“一山連兩翼”的千年之變。
2020年5月6日上午10時,龍泉山下,沱江之畔,成都東部新區舉行正式授牌儀式。未來,規劃面積729平方公里、管理面積920平方公里的東部新區,將承載800萬人口,成為成渝發展主軸上的動力源。成都向東,將在更廣范圍內集聚調配資源,向更大空間提供服務輻射。
地理屏障被打開,迎來的是更加廣闊的天地。“窗含西嶺千秋雪”描寫的是古老成都的情景,未來的詩人會不會吟出“西望龍泉萬里云”的詩來呢?
(三)賦能未來
善謀一域,首謀全局。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黨中央著眼“兩個大局”、新發展格局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城市發展爭先進位與國家戰略落地生根,兩者如何相得益彰?如何為破除圈層發展慣性和資源環境約束提供更廣闊的回旋場域?
于成都而言,依然需要把握經濟圈空間演化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規律,在落實國家戰略、實現成渝相向發展的空間表達上,回答好幾個問題。
——區域協調,如何聯動“內”與“外”?
新的空間格局必須挺出“內循環”,體現“強節點意識”,放到國家版圖、世界地圖中去,從空間上率先突破,使成都在融入新發展格局的進程中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心節點和戰略鏈接”。
圍繞加快打造國內大循環戰略腹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門戶樞紐,必須推動城市發展方向和空間布局有效承接開放功能。圍繞“一極一源兩中心兩地”定位,必須推動成渝相向發展,堅定不移推動成都跨越龍泉山發展。圍繞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走深走實,必須堅持以體制機制創新為突破,探索行政區與經濟區適度分離。
——市域互動,十個指頭如何“彈好鋼琴”?
跨越龍泉山,成都的單核帶動格局正拓展為廣域帶動,市域空間必須主動為承接未來人口更大規模地流動集聚做好準備,需要基于一種系統性思維謀劃布局,擔綱“節點”,為未來發展夯實空間基礎。
打開這張“一心兩翼三軸多中心”的市域空間結構圖,我們將清晰看到:龍泉山,將建設成為聯動“兩翼”的城市森林公園﹔西翼中心城區,將建設成為承載國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的核心區;東翼東進區域,將建設成為國家向西向南開放的國際空港門戶樞紐、成渝相向發展的新興極核、引領新經濟發展的產業新城、彰顯天府文化的東部家園。
——差異治理,“增”與“減”怎樣精算?
核心城市的價值在于能夠向外賦能,成都各區域之間,首先要能夠相互賦能。不僅僅是在不同區域再造幾個熱點區域,更是破解整座城市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提升整座城市的能級。
向東,地鐵18號線和19號線雙線挺進,龍泉山丹景臺開啟城市之眼,重大產業化項目密集落戶東部新區,增量發展所指,是高起點規劃建設以先進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基地為戰略支撐的現代化未來新城。
向南,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成都基地落戶天府新區,阿里云西部云計算中心及數據服務基地分別選址成都未來科技城和東部新區簡州新城,通過適度增加建設用地規模,整體形成“兩區一城”協同發展格局,這里正加快建設全市綜合性副中心。
向西,彭州魚鳧濕地變荒河灘為親水樂園,大邑游雪山、泡溫泉、享康養迭代升級,減量發展的同時,農林文旅體融合發展水平正不斷提升。
向北,鍛造航空產業鏈、發展臨港產業做強產業硬核支撐力,173萬平方米高品質科創空間加快建設,通過增存并重發展,這里正加快建設鏈接歐亞的陸港門戶樞紐、產貿結合的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回到城中心,從“三圣花鄉全面煥新”到“一環路市井生活圈全新亮相”,從綠道建設到點亮錦江,優化存量發展的舉措各異,卻殊途同歸:加快推進城市有機更新。
以主體功能區戰略為牽引,堅持拓展增量空間與集約優化存量空間并舉,在生產生活生態融合上久久為功,一個以公園城市為特質、志在闖出中國特色世界城市化之路的成都,正一路疾行。
如果說空間架構就像城市骨骼,城市經濟就是“大動脈”。全球城市競爭賽道日益激烈,如何在產業升級賽道趕超突圍,如何領跑新賽道?敬請關注第三篇——《新賽道上加速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