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sinaimg.cn/sc/crawl/638/w550h888/20210213/7fce-kiweitw9050029.jpg)
從“兩山夾一城”轉變為“一山連兩翼”,成都迎來了“千年之變”。圖為站在龍泉山眺望城市。 本報攝影部供圖
□本報深度報道組 段后雷 沈山 朱侖 何曉蓉 陳偉 馬玉寶 劉金陳
凝視一張世界地圖,我們的目光會被星羅棋布的城市所吸引,那些熠熠生輝的名字,不僅僅是地理上的意義,更是人類文明的支撐。
城市排行榜每一次位次進退都強烈吸引著人們的關注。
2019年,住建部發布的城市建設統計年報顯示:中國千萬人口數量的特大城市達到16個,成都排名第9。
剛剛過去的2020年,中國城市GDP萬億俱樂部又增添6位新成員,擴容到23座,成都排名第7。
兩相疊加,中國城市化和區域經濟的空間格局清晰凸現。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今日之中國,正站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宏偉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今日之成都,正在隨民族的復興而興盛。
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就是為人民謀幸福。“我們的目標很宏偉,但也很樸素,歸根結底就是讓全體中國人都過上更好的日子。”面對這樣的使命,城市擔當應有怎樣的邏輯起點呢?
(一)營城者的識見
建設現代化中國,首先要發展現代化城市,并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為國家全面現代化提供持續推動力。
2020年末,多個省市公布了自己的“十四五”規劃建議,“強省會”成為多個省市的戰略目標,令人矚目。
濟南提出打造“強省會”“國家中心城市”戰略目標,福州提出通過“強省會”和“強門戶”爭創國家中心城市,貴州實施貴陽“強省會”五年行動,廣西大力實施南寧強首府戰略。
“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這樣的選擇絕非偶然,必然蘊含著對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和考量。
一切既往皆為序章。回到2017年的成都,GDP總量達到2057億美元,與2016年世界排名第47位的葡萄牙相當;常住人口1604萬人、居全國第四位,實際管理人口2053萬、居全球城市第31位。
由此出發,確定一個什么樣的目標,以什么樣的戰略去推動目標實現,標定著成都城市發展的未來高度!
全局看形,長遠觀勢,營城者要有世界眼光和戰略思維,要把握形勢謀大事,用戰略思維去觀察當今時代、洞悉全球趨勢,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
國勢決定城市命運。改革開放以來,當中國從追趕時代到引領時代,城市借勢躍升成為必然。成都,率先提出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從區域中心城市,到國家中心城市,再到世界城市,“三步走”,三次躍升,發展目標的設定在空間和時間的維度上,一展宏闊。
知勢之明,輔以應勢之變。由此肩負國家中心城市戰略使命,成都的探索勾勒出清晰的邏輯線路。
遵循城市發展規律,策動“千年之變”,從“兩山夾一城”轉變為“一山連兩翼”,城市由“單極”向“雙城”邁進、由圈層發展向“多中心”支撐轉變,進一步落實了國家建設成渝城市群的空間戰略和省委“一干多支”發展戰略,奠定了區域中心城市向國家中心城市蝶變的功能載體和永續空間,為成都在區域競爭格局中形成新的比較競爭優勢、塑造新的動力機制和新增長點,踏出了關鍵一步。
主動融入全球經濟大循環,形成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的比較優勢,在世界經濟格局深度調整中找機遇,向外高端切入全國乃至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向內加快做強城市功能、做優城市品質,著力在新一輪全球城市競爭中贏得主動。
城市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必須尊重城市發展規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動力極化現象日益突出。經濟和人口向大城市及城市群集聚的趨勢比較明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特大城市發展優勢不斷增強,杭州、南京、武漢、鄭州、成都、西安等大城市發展勢頭較好,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區域增長極。”
回顧整個“十三五”時期的表現,成都實現了最重要的突破——人均GDP邁過10萬元大關。從很大的程度上講,與其說是一個量級的進階,不如說它是我們決然摒棄長期制約城市發展的“西部思維”“盆地意識”的理念之變、格局之變。
唯有樹立世界眼光、歷史眼光、全局眼光,才能放眼全局謀一域、著眼長遠強基礎、把握大勢謀大事。
(二)第四極躍然而出
2020年10月,中央政治局會議,一份重磅文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審議通過。
這一《綱要》的背后,是國家對區域經濟的重大布局,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一項重大舉措”。
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都在沿海。而今天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則指向中國西南。
中國經濟的發展方向從沿海先行,正在向 “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轉變。其中的意義,也許需要我們在時間的演進中作深度理解。
成渝地區與沿海三大增長極連點成線,占全國經濟總量七成,將形成北有京津冀,東有長三角,南有粵港澳,西有成渝的中國區域經濟格局。
這是新一輪國家區域經濟布局下的第一個城市群規劃。經濟第四極呼之欲出。
這是國家經濟高成長地區和人口回流核心區,是國家近年來人口與GDP占比“雙增長”地區,是國家發展格局中的潛力地區。
超大城市具有對資源要素高效集成運籌的超強能力。
從世界范圍看也是如此,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從東京灣的千葉開始,經東京、名古屋、大阪到北九州的長崎,以全日本9%的土地,居住了53%的人口,創造了60%的GDP。美國的波士頓—華盛頓城市群,包括波士頓、紐約、費城、華盛頓等大城市以及200多個市鎮,以全美國2%的土地,居住了17%的人口,創造了20%的GDP。
成都是座不斷“長大”的城市,除了體現在空間布局的千年之變,更體現在城市功能的優化和發展質量的提升。新經濟時代,經濟規模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收入效應開始發揮更大的作用,經濟增長的源泉開始從中小城市逐步向大城市和超大城市轉移。金融、貿易、通信等現代服務業在大城市有相對優勢和足夠市場的規模經濟與網絡效應,技術密集的高端制造業更是如此。大城市和超大城市能夠提供更多研發、專利、技術集成和高端服務,是最理想的場景。
“產業和人口向優勢區域集中,形成以城市群為主要形態的增長動力源,進而帶動經濟總體效率提升,這是經濟規律。”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重要論斷,令探索城市發展的實踐者們心中更加敞亮。
可以想見,“十四五”期間,圍繞超大城市形成的城市群,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骨干單元,重點地區高效快速發展呈現差別化推進,改革更加深化,開放更加全面,更大空間尺度的經濟增長極和經濟增長帶,以各具特色和優勢的空間新動力支撐起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
站在貫徹國家城市戰略的高度,我們必須具有沖刺世界城市的雄心。參與國際競爭和全球分工合作在全球范圍配置資源。只有這樣,才能以開放的心態向世界先進城市學習,才能以開放的姿態趕超世界先進城市,這是極核城市的使命擔當。
成都是中國的成都,更是世界的成都。
(三)新發展理念
2019年,中國的城鎮化水平達到60.60%,超越世界和亞洲的平均水平。中國,實現了從一個農業人口為主的國家到城鎮人口為主的國家的重大轉變。
“我國城市化道路怎么走?這是個重大問題,關鍵是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作為城市發展的基礎目標。”2020年4月,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更好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為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的空間。”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貫徹新思想,踐行新理念,在城市工作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這是新時代不變的選擇。
新發展理念對城市發展而言,從認識論層面抓住了城市發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體現了對城市發展規律的科學認知;從價值觀層面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科學解決了城市發展“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從方法論層面帶來了發展方式方法的全方位深刻變革,為引領城市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南。
規劃先行
“城市規劃在城市發展中起著重要引領作用,考察一個城市首先看規劃,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的忌諱。”
根治“城市病”
“交通擁堵是‘城市病’的典型表現,也是大城市發展中最難以治理的突出問題。”“發展軌道交通是解決大城市病的有效途徑,也是建設綠色城市、智能城市的有效途徑。”
“繡花般”精細管理
“既要善于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實現智能化,又要通過繡花般的細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細化水平,繡出城市的品質品牌。”
留下記憶 記住鄉愁
“保留城市歷史文化記憶,讓人們記得住歷史、記得住鄉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家國情懷。”
“兩山論”
“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
公園城市
“天府新區是‘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節點,一定要規劃好建設好,特別是要突出公園城市特點,把生態價值考慮進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長極,建設內陸開放經濟高地。”
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理論偉力與城市發展的壯闊實踐緊密結合,兼具農耕時代鄉土守望、工業城市標準高效、生態城市綠色低碳、世界城市開放包容,代表著城市發展的高級形態、城市經濟的高級體系、城市治理的高級層次、城市開放的高級階段、城市人文的高級境界,是人類城市發展認知的又一次巨大飛躍,為當今世界應對城市病凸顯、包容性下降、同質化競爭等現實挑戰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必將在人類城市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必須以人民為中心。
宜業、宜居、宜樂、宜游,讓人民有更多獲得感,為人民創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這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心中的人民城市。這正是成都城市發展的堅定遵循!
面向未來,我們已經出發,必由之路就在腳下。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我們定將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城市發展之路,為世界城市發展增添光彩一頁。
城市規劃如何體現新發展理念,敬請關注第二篇——《城市空間的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