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還是古代尊老傳統的實證

  這兩幅畫像石的內容,不光是“成都平原風光圖”,還蘊含了諸多珍貴而有趣的歷史信息。

  生活畫像石上的老者和青年,逛博物館的觀眾往往會匆匆略過,但它卻是考古學者心中非常珍貴的考古材料,因為這幅圖折射的正是漢代的“養老”制度。黃曉楓說,在畫像石剛出土時,有學者認為老者和青年構成的圖案是行乞圖,但是經過仔細辨認,老者手中的鳩杖,改變了學者們的看法。因為鳩杖,就相當于當時老人的“養老證”。持有鳩杖的老人相當于有了國家的養老金,不可能淪落到行乞的地步。

  原來,“高年受王杖”的制度,早在西漢就已經開始。劉邦在當皇帝之后,開始制作鳩杖賜予老人,漢宣帝時形成制度,規定80歲以上老人由朝廷授以鳩杖,東漢則繼承了這一做法。在《后漢書·儀禮志》中曾這樣記載:“仲秋之月,縣道皆案戶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餔之以糜粥。八十九十,禮有加賜。玉杖長(九)尺,端以鳩鳥為飾。”意思是說,秋天的第二個月,朝廷要派人入戶調查,對古稀老人授予玉杖,并給老人送飯。對耄耋之年的老人,朝廷還要贈送禮物,在九尺玉杖的頂端加一個鳩鳥的裝飾。在以孝治天下的漢代,還有“老年人保護法”,規定不贍養老人者,要被處以棄市之刑,即在鬧市執行死刑并暴尸街頭。所以,這幅畫像石上的青年和老者,描繪的正是“行糜粥飲食”的養老場景。老人雖然坐于樹下,卻是儀容整肅,絕無凄慘落迫之相。

  黃曉楓說,在這幅古代養老圖之外,畫像石上的馬和猴同框,也有“馬上封侯”的吉祥寓意。此外,兩臺織布機在成都老官山漢墓的織機模型出土以產,也是成都平原漢代紡織業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