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與自然的關系是什么?

  人與城市的關系是什么?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負

  每座城市的答案也不一樣

  城市的繁榮孕育了璀璨多元的文化

  然而無可回避的是,工業文明時代以來

  高歌猛進的城市化進程

  在創造前所未有物質財富的同時

  也滋生出一系列問題與困擾

  從歷史深處走來的成都

  同樣面臨著“成長的煩惱”:

  經歷過工業化浪潮的成都

  建成區面積從建國初期的18平方公里

  擴大到2019年的949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從59萬增長到1658萬

  老東郊航拍。圖據:成華發布

  然而在這番過程中

  一座座川西林盤衰敗消失、

  一條條古街老巷淡出眼簾、

  一處處開敞空間日漸萎縮

  愈加凸顯的城市病

  讓天府之國的宜居本底黯然失色……

  建設中的城市。圖據:成都日報錦觀

  城市空間野蠻擴張

  生態承載難以為繼

  風貌形態千城一面

  文化傳承難以為繼……

  如何“讓生活更美好”

  成為全世界城市的時代課題

  夜幕下的成都。圖據:極美成都

  2018年

  成都開啟公園城市建設元年

  作為“公園城市”首提地

  從空間建造到場景營造,從生態到業態

  公園城市成為一場

  新時代城市價值重塑新路徑的積極探索

  天府新區興隆湖。圖據:紅星新聞

  2020年1月

  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

  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

  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明確指出支持成都建設

  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

  2020年12月26日

  成都市委十三屆八次全會明確了這一目標:

  加快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

  提高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承載力

  推動城市空間結構、整體形態、發展方式、營城路徑

  全方位深層次轉變

  公園城市

  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在城市層面的實踐探索

  既是成都的理想

  也是國家賦予這座城市的歷史使命

  圖據:西北有高樓

  從2018年到2020年

  從公園城市“首提地”到公園城市“示范區”

  定位上的細微變化背后

  折射出三年時間中,成都的行動和成就

  這三年里

  成都究竟是如何打造綠水青山的?

  成都衛星地理圖。圖據:百度地圖

  綠

  色

  為

  底

  翻開成都地圖

  最濃墨重彩的一片綠章

  落在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

  圖據:“成都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官方微信

  2017年3月

  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啟動建設

  總面積1275平方公里

  北接德陽,南連眉山

  南北向綿延90公里,東西向跨度10-15公里

  在成都新的城市總規中

  被定位為“世界級品質城市綠心”

  以及“國際化城市會客廳”

  圖據:成都日報錦觀

  2020年5月

  成都東部新區掛牌

  這座城市的格局

  開始由“兩山夾一城”向“一山連兩翼”轉變

  立于龍泉山上的“城市之眼”丹景臺

  望向東部這座未來之城

  能盡收眼底一片壯闊的蔥郁綿長

  圖據: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管委會

  當前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

  已完成“增綠增景”11萬畝

  待全面建成后

  全市人均將增加10平方米凈森林

  每年固碳31萬噸,釋放氧氣23萬噸

  (可供84萬人呼吸一年)

  每年將提升8.4億立方米蓄水能力

  (相當于近4個三岔湖)

  創造就業崗位30余萬個

  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青翠欲滴。圖據:李冬、胡大田

  綠意如同流動的墨汁

  并沒有被局限在龍泉山一帶

  而是延展向東西,滲透進每一寸土地中

  圖據:“成都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官方微信

  都江堰的修建

  為成都平原消除了岷江的水患

  造就了“水旱從人”的天府之國

  在今天的成都平原上

  分布著大量斑塊清晰、如花似錦的田地

  幾戶人家點綴其中,生機盎然

  圖據:田捷硯

  川西林盤

  可以理解為川西平壩上

  一個個與喬木、河流、竹林等融合的民居聚落

  從在空中俯瞰

  如同星羅棋布的田地中鑲嵌的綠島

  具有非常典型的蜀地特征

  林盤掩映下的川西民居。圖據:成都日報錦觀

  2018年

  成都啟動100個川西林盤保護修復

  到2022年底

  將保護修復1000個川西林盤,打造100個精品林盤

  以“整田、護林、理水、改院”為主要內容

  依循“田、林、水、院”空間格局

  構建岷江水潤、茂林修竹、美田彌望、蜀風雅韻的錦繡畫卷

  新都區土城村,被網友稱為“川西最美客家村”。圖據:孫琳

  2月21日

  “十四五”開局之年,針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在如今的成都

  川西音樂林盤、嚴家彎灣、竹藝村……

  一批經過保護修復的林盤已呈現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一千多年后的今天

  在成都鄉間的川西林盤里

  人們重新找到了陶淵明筆下的詩意

  城市全域增綠的步伐沒有停止

  如今的成都

  綠化覆蓋面積52870.77公頃

  公園城市首批76個示范片區已覆蓋23個區(市)縣

  2025年的成都

  將實現城市綠地率不低于40%

  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不低于90%

  山

  水

  為

  型

  成都地處四川盆地邊緣

  被龍門山脈、邛崍山脈諸多群山環抱

  良好的天氣條件下

  在成都高樓西望

  海拔7556米的“蜀山之王”貢嘎山

  海拔6250米“蜀山之后”幺妹峰

  還有“成都第一峰”海拔5353米的大雪塘等

  都會露出神秘面容

  成都遙望幺妹峰。圖據:嘉楠

  2020年8月18日

  《中國國家地理》執行總編單之薔發布微博

  盛贊當日傍晚的成都

  “展示了無以倫比的天際線……

  一個世界級的雪山城市的最佳形象”

  根據觀山愛好者統計的成都觀山報告

  2020年大成都范圍內70次見雪山

  創近年來新高

  “雪嶺界天白,錦城曛日黃”

  “岷山雪霽排銀壁,浣花煙籠鎖翠堤”……

  這些古詩中的畫面

  全部被攝影作品定格了下來

  清晰的雪山輪廓。圖據:張巍

  2019年8月1日起施行的

  《成都市城市景觀風貌保護條例》提出

  劃定重點地區建筑高度控制線

  嚴格控制建筑密度、體量、色彩等要素

  塑造和保護重點地區城市天際線

  錦江、五岔子大橋、環球中心、大運會倒計時……圖據:Betebaran

  2020年初印發的

  《成都市美麗宜居公園城市規劃建設導則(試行)》

  中也明確提到

  有條件的片區應沿重要開敞空間構筑觀山視域廊道

  構建“望山見水”的景觀眺望系統

  再現“窗含西嶺千秋雪”的盛景

  在蒲江縣拍攝的貢嘎山。圖據:蒲江縣委宣傳部

  在這座雪山下的公園城市

  只要視域無遮擋,全域都能看雪山

  草樹云山、千秋瑞雪的曠世盛景

  “杜甫家的陽臺”,只一眼,便輕松擁有

  圖據:錢虹辰

  杜甫初遇成都時,曾這樣寫道

  “我行山川異,忽在天一方”

  山水交融的自然本底

  是天府之國的千年遺澤

  也是公園城市的筑城之本

  圖據:陳成

  雖然遠離大海,也沒有大江大河

  成都卻因水而興

  2000多年前李冰修都江堰

  從寶瓶口分出兩支水道,名為郫江和檢江

  后人在郫江基礎上改道

  使成都形成了“二江抱城”格局

  縱橫密布的河道支渠

  帶給成都一派水城風光

  流經成都第二繞城高速的錦江。圖據:成都日報錦觀

  13世紀時

  來自威尼斯的馬可·波羅從元大都啟程南下

  翻越崇山峻嶺,當他見到成都時感嘆

  “感謝上帝,在走過這么多險要的路程之后,

  我見到了一座水城,

  見到幾絲與故鄉相似的景象。”

  夜游錦江。圖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局

  三年前

  成都錦江公園正式啟動建設

  其總面積約33.8平方公里

  核心區河道長約17.6公里

  涉及7個區:郫都區、金牛區、成華區、錦江區、

  青羊區、武侯區、高新區

  成都錦江與沙河交匯處。圖據:王熙維

  錦江公園作為成都天府綠道

  “一軸兩山三環七道”體系的核心“一軸”

  錦江公園在城市慢行系統和天府綠道體系中

  占據著極其重要的核心地位

  河流穿過市區。圖據:周孟棋

  截止目前

  錦江公園規劃的96公里綠道已基本貫通

  其中68公里已完成景觀提升

  打造了6條濱水慢行街

  新增濱水開敞空間7萬平方米

  濱河景觀風貌逐步提升

  “夜游錦江”已成為成都一張獨特名片……

  武侯區錦江公園音樂廣場段。圖據:王效

  從“護城河”到“景觀河”

  再到如今的“都市濱水公園”

  錦江公園正以嶄新的姿態挺入3.0時代

  圖據:視覺中國

  如果說錦江是千古以來成都的水之脈搏

  那么如今成都東南西北的各色湖泊

  則是點綴在城市上的珍珠

  成都桂溪生態公園。圖據:IC photo

  對湖的熱愛,成都人始終有之

  古有摩訶池、桂湖、百花潭

  今有青龍湖、南湖、江安湖、錦城湖……

  青龍湖二期。圖據:沈軍

  從雪山流下的融水,造就了興隆湖

  興隆湖被看作是成都城南的“生態之腎”

  每年春夏都有不少市民親水散步

  天府新區興隆湖。圖據: IC photo

  到了冬季,上千只候鳥來興隆湖越冬

  據成都觀鳥會對興隆湖進行水鳥調查時

  共記錄到野生鳥類52種

  甚至包括全球僅存500只的青頭潛鴨

  興隆湖邊的白鷺。圖據:IC photo

  2020年11月

  成都認定了首批成都市重要濕地

  包括新津白鶴灘濕地都江堰天府源濕地

  邛崍小南河石河堰濕地以及蒲江長灘湖濕地

  總面積為876.49公頃

  為夯實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生態本底

  邁出了重要一步

  圖據:遇見都江堰

  雪山、森林、湖泊、河流……

  近看有質、遠觀有勢、綠意盎然

  山水之間,成都就是一座生態公園

  彭州魚鳧濕地公園。圖據:綠滿蓉城

  綠

  道

  為

  脈

  2017年9月2日

  成都天府綠道首期工程在玉石示范段開工建設

  標志著天府綠道體系建設工作正式啟動

  16930公里天府綠道

  是成都打造的全球最長綠道慢行系統

  被稱為“世界最長綠道”

  圖據:@奉龍Daniel

  天府綠道全域規劃形成“一軸兩山三環七道”

  其中規劃區域級綠道1920公里

  城區級綠道5380公里,社區級綠道9630公里

  是成都建設世界最大公園城市的重要支撐

  鳥瞰沙河城市公園綠道。圖據:巴西鐵

  三年以來

  隨著珠連錦繡的天府綠道

  三級綠道體系逐漸成網

  貫穿全域、覆蓋城區的生態“綠脈”也逐漸形成

  成都土溪河綠道。圖據:沈葦

  沒有圍墻沒有門票

  目前全市綠道累計建成4081公里

  隨時向市民和游客發出邀請

  串聯了城鄉公共開敞空間

  也豐富了居民健康綠色活動

  圖據:“天府文化”官方微信

  2020年因無邊泳池與旁邊五岔子大橋而紅

  錦江綠道“創意天府”段江灘公園

  早已成為“網紅打卡點”

  極速單車、光感攀巖、皮劃艇、神秘島、小火車……

  綠地、游步道、智能游樂設施

  每周都會吸引不分年齡段的市民前來游玩

  三年來

  錦城公園里的錦城湖、桂溪生態公園、

  中和濕地、江家藝苑等多個特色主題園區相繼開放

  不僅給城市帶來了生態湖泊、休閑綠地

  也帶來了世界頂級展覽、親子馬術、

  皮劃艇、低空滑翔等新消費場景

  圖據:王進

  以錦城綠道為例算了一筆“綠色賬”

  建成后,將形成133平方公里的生態公園、

  20平方公里的生態水系、

  24平方公里的城市森林、8條一級通風廊道,

  同時保護35平方公里的基本農田

  截止2020年5月27日

  成都已建成各級綠道3689公里

  完成投資341億元

  在公園城市建設中

  成都以“綠道+”模式

  推動“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

  圖據:成都日報錦觀

  此外,成都將每年規劃打造

  1000條“回家的路”(上班的路)社區綠道

  植入書店、花店、商店、咖啡館(茶館)

  “三店一館”基本設施

  實現“綠道讓生活更美好”的建設初心

  構建完善“15分鐘綠色生活圈”

  天府綠道串聯起“上班的路”和“回家的路”

  串聯起生產區與生活區

  串聯起旅游目的地和新消費場景

  串聯起城市美好生活

  美好環境有了,人才也來了

  公園便與產業、居民和諧共生了

  公

  園

  為

  景

  公園城市,城市公園

  新時代的現代城市

  公園和城市究竟應該是什么樣的關系?

  追溯成都公園歷史

  最早可以到公元前4世紀

  據《華陽國志》載成都最早的園林

  為蜀王開明九世為其死去的王妃所建造

  公元前310年

  有張儀筑城北萬壽池

  隋滅周后

  蜀王楊秀在成都城內鑿摩訶池

  后蜀皇帝孟昶在城墻上種植芙蓉樹

  直接將成都建成“東方花都”

  ……

  兩千多年來

  成都園林呈現出兩大顯著特點:

  一是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山體水性

  二是四川文人墨客多

  更強調精神性的造園

  即“無園不文、因景成詩、因詩成景”

  望江樓公園內部。圖據:成都日報錦觀

  人民公園本叫“少城公園”

  始建于1911年

  是現代成都最早的公園

  1950年才更名為“人民公園”

  此后,成都開始大規模建造公園

  杜甫草堂、百花潭、塔子山、望江公園等相繼開放

  望江夕照。圖據:周孟棋

  花城、水城、園林之城

  于成都,一切水到渠成

  2018年

  成都啟動“百個公園”示范工程建設

  計劃用3到5年時間陸續建成110個公園

  截至目前完成56個

  剩余54個項目正有序建設中

  錦城湖公園。圖據:成都發布

  “百個公園”的打造上

  將呈現出不同的類別和功能

  充分結合本地的歷史文化、地域特點

  以及周邊居住的人群來對公園的功能進行定位

  盡量滿足周邊居住市民的需求

  永安湖城市森林公園,一位市民在綠道散步。圖據:王效

  成都公園建設的速度有多快?

  據說,有市民曾計劃利用周末時間

  探訪成都所有的公園

  4月之后她放棄了,并在朋友圈里留下一句話:

  腳步太慢,趕不上公園的競相開放!

  天氣晴好的青龍湖濕地公園,諸多曬太陽的市民。圖據:成都發布

  再來看一組數據對比:

  1990年

  成都人均公共綠地面積2.08平方米

  到2020年

  成都人均公園綠地已達14.9平方米

  交子公園。圖據:交子金融控股集團

  新建的公園

  已從根本上改變了“種樹植綠”的傳統建設理念

  獨到的園林設計和專業的品牌價值

  大力引進世界前沿的時尚消費潮流和模式

  使“景區化、景觀化”得以實現

  圖據:極美成都

  截至2020年8月底

  成都實施“老公園·新活力”提升行動計劃

  加強了綠色開敞空間場景策劃、景觀設計

  因地制宜植入高端消費場景、

  宜居生活場景、新興業態場景260多個

  同時升級人民公園“鶴鳴茶社”“百花潭公園”“書香園林”

  等50多個消費品牌

  并建設“小農夫”體驗活動中心、華僑城農博園

  等30多個科普教育場景

  人民公園鶴鳴茶社。圖據:綠滿蓉城

  “公園城市”≠“公園”+“城市”

  而是“園中建城、城中有園、城園相融、人城和諧”

  成都究竟有多少座公園?

  我們不需要一個確切的答案

  因為,成都本身就是一座公園

  人們不需要專程出門去尋找公園與風景

  人們就生活在其中

  2020年8月19日從龍泉山眺望市區,一道彩虹掛空中。圖據:王勤

  人

  文

  為

  魂

  上世紀90年代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提出了山水城市構想

  “能不能把中國的山水詩詞、

  中國古典園林建筑和中國的山水畫融在一起,

  創造‘山水城市’……”

  成都的“公園城市”之美

  自古都有大量的書寫

  杜甫說“竹光團野色,舍影漾江流”

  李白寫“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陸游念念不忘“劍南山水盡清暉,濯錦江邊天下稀”

  ……

  圖據:錢虹辰

  成都是國務院批準的

  第一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背靠三千年深厚文化底蘊

  今天的成都

  要讓文化的榮光不僅停留于筆墨

  還要讓人們能走入其中、感受其美

  成都“兩江環抱、三城相重”的天府錦城項目

  意在塑造“公園城市”歷史街坊

  讓傳統老街孕育出的

  “老成都、蜀都味、國際范”的新場景

  春熙路商圈重現“成都十二月市”

  唐代詩人陸游《梅花絕句》寫道:

  “二十里中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

  成都沿河打造兩岸約20里長的尋香道

  正是天府錦城“八街九坊十景”中“八街”之一

  起于蜀都大道十二橋,止于二環路清水河大橋

  以“梅花”為特色主題

  沿途的青羊宮、散花樓、杜甫草堂……

  串聯起天府文化“精神家園”

  2021年

  在成都2021年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前

  “八街九坊十景”體系將基本呈現

  “兩環八線十三片”的街巷游線體系也將基本形成

  ↓↓

  沿著少城尋香道

  體驗“最成都”的生活場景

  寬窄巷子。圖據:@葉青

  漫步春熙路-太古里

  感受時尚都市潮流消費場景

  圖據:成都商報

  穿越透過華興街-四圣祠街

  尋舊城記憶、品市井百態……

  四圣祠老街。圖據:@紅色的曼徹斯特

  根據

  《成都市美麗宜居公園城市規劃建設導則(試行)》

  成都打造6種公園社區

  其中人文社區將結合歷史文化遺產、

  歷史街巷、建筑遺址、古驛道等歷史文化資源

  打造公共開敞空間

  以綠道、水網為載體,串聯大遺址和古驛道

  彰顯成都水文化、古蜀文化以及商貿文化

  鐵像寺水街。圖據:“成都高新”官方微信

  “未來,當我們說起公園城市的時候,

  它不光是一個自然的公園,也是一個人文的公園。

  我也看到了成都在這方面所做的努力,

  比如成都在社區發展治理上是走在前列的。”

  中央黨校督學、教授、博導喬清舉評價

  天府新區麓湖公園社區

  2020年10月

  《瞭望東方周刊》出爐了一組

  關于《成都:公園城市示范區》的報道

  其中評價到:

  “成都所打造的美麗宜居公園城市,

  其實也是開放包容的生活城市。”

  天府芙蓉園。圖據:極美成都

  綠

  水

  青

  山

  青山綠道藍網,巴適安逸和美

  城市有機生命體多元且復雜

  而成都的應對之道是:

  讓城市自然有序生長

  是筑城聚人之根,是美好生活之本

  2019年12月

  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

  國家信息中心等機構共同發布的

  《中國人類發展報告特別版》中

  成都公園城市建設案例

  被選為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城市發展典型成功經驗

  2020年9月30日

  成都申辦2024年世園會

  獲一次性全票通過

  聯合國人居署全球解決方案司司長

  拉夫?塔茲在視頻致辭中表示

  公園城市的理論和實踐探索

  必將使成都承載更多的綠色價值和全球目光

  桂溪生態公園。圖據:天府綠道

  “十四五”期間

  成都還將構建以大熊貓國家公園

  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實施龍門山生態修復和龍泉山增綠增景

  建成1萬公里天府綠道1000公里“天府藍網”

  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0%以上

  大熊貓國家公園。圖據:綠滿蓉城

  成都建設公園城市

  360度無死角

  這幅巨大的新時代版《蜀川勝概圖》中

  放大任何一陣幀,都經得起推敲

  什么是“公園城市”?

  用住建部城市設計專家委員會委員、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朱子瑜

  的一句話來形容:

  “把城市輕輕放在大自然中”

  圖據:易馳

  成都打造綠水青山、建設公園城市

  將形成以綠色為底色

  以山水、公園為景觀、以綠道為脈絡

  以人文為特質、以街區為基礎的

  人城境業和諧統一的新型城市形態

  經過三年的創新實踐

  公園城市已成為成都最顯著的品牌標識

  讓市民在綠道中漫步騎行、在碧波旁愜意游玩

  慢下腳步、靜下心來、親近自然

  暢享藍天凈土、綠水青山

  圖據:極美成都

  成都建設公園城市

  并不是要對標新加坡

  也不是要對標紐約

  成都,將成為其他城市對標的對象

  為全球城市提供一份“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