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桂溪公園內的荷花。呂甲攝成都桂溪公園內的荷花。呂甲攝

  江灘公園是成都公園城市建設的另一個場景。從空中俯瞰,成都大大小小1100多個公園,通過一張巨大的綠道網絡緊密連接。過去三年,這張巨網如同不斷生長的綠脈,擴充著成都平原的綠色版圖。

  這張巨型網絡,就是成都規劃建設中的天府綠道,全長1.69萬公里,相當于13條京滬高速鐵路線。目前已累計建成4400多公里。

  “成都正通過五個重大生態項目來構建公園城市形態:加快建設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打造城市‘綠心’;加快建設大熊貓國家公園打造生態‘綠肺’;加快推進天府綠道體系打造城市‘綠脈’;加快建設133平方公里的錦城公園,打造城市‘綠環’;擁有48公里河道的錦江公園,將打造成城市‘綠軸’。”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副局長謝玉常說。

  “五綠潤城”的每一個項目,都是世界級的生態工程。其中,圍繞成都中心城區繞城高速兩側500米范圍打造的錦城公園,面積遠超紐約中央公園、倫敦海德公園、巴黎盧森堡公園,串聯起眾多城市公園、郊野公園和城市綠地。綿延100多公里,僅新建的上跨橋梁就有78座。

  成都從2018年開始進行公園城市建設,但基于生態保育和生態廊道保護,早在2008年,錦城公園所在區域便停止開發,同時大刀闊斧地拆違。

  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綠道處處長吳本虹說,之所以花大力氣保護這條生態環廊,就是拒絕城市攤大餅式發展,保證這條環廊上7個自然通風口的暢通,讓成都能暢快“呼吸”。

 2019年1月4日,市民在成都桂溪生態公園散步。張青青攝 2019年1月4日,市民在成都桂溪生態公園散步。張青青攝

  要筑景更要聚人

  如今,或漫步或騎行,選擇距離最近的天府綠道,就能穿梭于各個公園景區,成都人“神仙日子”因此多了一道時尚注解。

  成都興城天府綠道集團董事長康瑛,被業內稱為天府綠道“當家人”。她經常遇到相同的提問:建設如此龐大的公園綠道,錢誰出?賬怎么算?

  “以城市品質價值提升平衡建設投入,以消費場景營造平衡管護費用。”她如此作答。

  以錦城公園為例,周邊可開發土地3.2萬畝。公園生態價值得到釋放后,每畝土地保守溢價100萬元,算下來就是320億元。從每畝土地溢價中提取一定比例,進入專用的“綠色賬戶”。

  成都還正探索“綠道+”“公園+”模式,營造生態消費場景。僅今年春節期間,錦城公園園區商家營業額就超過1000萬元。

  此外,每年約有160多場公園綠道活動在錦城公園舉辦,主題涉及科普、文化、音樂等。2020年盡管受疫情影響,但仍吸引了超百萬人參與,上千萬人關注……

  這位“當家人”認為,不能只看到土地溢價和消費收益,公園城市建設正吸引更多年輕人留在成都,加速城市功能優化和產業變革。

  康瑛曾接待過一位前來成都考察的世界500強企業負責人,“當時是周末,錦城公園里很多人跑步。這位高管看到之后觸動很深,說他們德國總部邊上就有一個公園,員工也經常去跑步,這個場景似曾相識。”最終,這家企業選擇了落戶成都。

  生態價值轉化是公園城市發展的核心機制,筑景聚人則是成都對于這一機制的實踐認知,也是成都人算的一本生態大賬。

  登上成都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的標志性建筑——丹景臺觀景平臺,如果天氣晴好,向東眺望,正在建設的天府國際機場盡收眼底。今年春節,丹景臺人氣爆棚,主管部門連發九天限流公告。

  “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在我國眾多歷史文化名城中,少有成都這樣3000年未易城址,2500年未改城名的。但是幾千年來,成都始終在西部龍門山脈和東部龍泉山脈之間騰挪。

  為破解環境資源約束,打開城市發展空間,成都開始實施東進戰略,跨越龍泉山,從“兩山夾一城”拓展為“一山連兩翼”。由此,龍泉山也從生態屏障升級為城市“綠心”,城市格局也迎來千年之變。

  “和西部龍門山相比,龍泉山生態本底相對較差。過去三年,我們一直在植樹,累計增綠增景超過14萬畝。”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管委會干部鄧云木既有壓力,更有動力。

  站在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和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兩大戰略交匯點上,龍泉山的生態支撐功能被持續看好。根據規劃,1275平方公里的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優先開展生態保育,同時加快休閑新業態培育,推動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生活價值轉化,成為“世界級品質的城市綠心、國際化的城市會客廳、市民游客喜愛的生態樂園”。

  從空中俯瞰丹景臺,形似一只眼睛,因而有了一個氣派又獨特的別名——“城市之眼”,觀景平臺的正中位置,有一個大型的“太陽神鳥”造型裝飾,這只享譽中外的“太陽神鳥”,象征著三千年古蜀文明的傳承與生長,也見證著成都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展翅騰飛”。

  地鐵修通了,旅游環線連接了,人流量持續不斷,商機自然跟進。“我們曾計劃引入一家國際知名咖啡品牌,對方上山考察后認為太遠太偏。不過前段時間,他們卻主動上門尋求合作……”鄧云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