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活則城市活
張紹蓮住上了遲到多年的江景房,樓上的鄰居則住上了期盼已久的電梯房。當地在為一層住戶打開圍墻的同時,為整個老舊小區加裝了電梯。
張紹蓮由衷地說,“政府部門把外部景觀打造好,我們也要把自己的小環境打造好。”這位熱心市民主動響應號召,把自家客廳貢獻了出來,無償提供給游客使用,如今成了遠近聞名的“城市會客廳”。
社區活則城市活。將生態價值轉化為社區治理效能,類似創新在成都不斷涌現。
2400畝的湖區周圍,散落著不同風格的住宅樓;清澈的湖水倒映出湖畔和草坪,以及錯落其間的休憩場所。走進成都天府新區麓湖公園社區,會讓人產生錯覺:到底是社區建在了公園里?還是公園建在了社區里?
居民劉敏輝退休前是一名文藝工作者,在社區藝展中心,她笑盈盈地向到訪者介紹各種社團活動。講解結束時已近中午,“我要坐游艇回家做飯啦,歡迎大家常來做客。”她笑著說。
一湖碧水是這個公園社區的靈魂,滿足了成都人對枕河入夢依水而居的美好想象。“環境沒得說,就是擔心開發商撤走之后,湖水會不會變成一潭死水?”社區居民羅艷霞說。
擔憂并非多余。2400多畝的水域,房地產開發企業每年用于水質維護的費用高達3000萬元。樓盤開發結束后,誰來為這優質水環境買單?
麓湖公園社區黨委書記王燕也開始了提前謀劃。在她看來,環境維護要靠人,現在社區正在組織各種不同的水環境保護公益活動,讓社區居民定期參與種植水草、在河邊撿垃圾等,保護生態將逐漸成為居民的新時尚。
“我們還正在探索黨建引領下的社區基金會模式,目前累計捐贈總額超過了1500萬元。”麓湖公園社區黨委副書記徐棠棣說,“漁獲節、龍舟賽、水上劇場……基金會每年會組織500多場社區活動,借此打造公園社區品牌,提升了社區吸附能力。”
徐棠棣表示,吸附的不僅僅是捐贈,更是居民對于美好家園的價值認同。
長期關注公園城市理論實踐的四川省社科院黨委書記李后強認為,成都基于公園城市建設,構建黨建引領下的社區治理體系,是對治理現代化的有益探索,也是公園城市建設值得推廣的經驗。
“我對成都公園城市的前景非常有信心,因為它符合成都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滿足了成都人對于高品質生活的需求。”李后強說。
春節前的一天,陽光明媚,不時有路人在張紹蓮小院門口探頭張望。
“我電視上見過您,特地過來看看。”“快進來坐坐,就跟回家一樣。”張紹蓮笑著招呼。
從公園城市建設“首提地”到“示范區”,或許這就是成都應有的城市氣質。(參與采寫:劉依林、孔維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