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堰街是成都市打造的35處“公園城市示范街區”點位之一,屬武侯區晉陽街道。當地有關負責人曾向媒體表示,希望依托晉陽街道的厚重文化,打造以三國蜀漢文化為底色的街景。但對于“啃地石獅”的寓意,街長稱“這條街是新打造的,不太清楚”。
隨后,記者通過宣傳部門致電晉陽街道辦事處。2小時內,同一位工作人員向記者給出了三種不同回應——第一次,工作人員稱這尊石獅子原本是立著的,2020年9月、10月在道路黑化整治過程中被施工方誤埋,成了如今這般模樣;
大約40分鐘后,該工作人員改口稱,經與設計單位溝通,石獅子原本就是半截入土的造型,設計方希望營造出土文物的感覺;
隨后,該工作人員致電記者并再次改口,稱設計石獅子的本意是模擬出土文物,最先就是趴著的造型,但在去年道路黑化過程中,施工時不小心造成石獅子被埋了十幾公分,“下一步,街道將聯系施工方重新安裝。”
其實,真相究竟如何,拿出石獅子的設計說明和效果圖便一目了然。工作人員在兩個小時之內兩度改口,折射出基層工作的隨意。尤其是,如果工作人員的第三種說法屬實,則暴露出兩大問題。
一是懶政作風。如果是道路施工造成石獅下陷,近半年時間無人問津,暴露出了一種得過且過、敷衍了事的作風。蜀地民間常用“掃把倒了都不扶一下”形容一個人懶惰,那么,我們不禁要問一句,石獅被埋能不能扶一下?這樣的工程是如何通過驗收的?
二是景觀打造隨意。近年來,各地“奇葩景觀”“辣眼建筑”層出不窮,從“方圓大廈”“福祿壽大樓”“酒瓶大樓”到“飛天之吻”,引來人們紛紛吐槽,甚至有網民為此制作出各類“奇葩土味建筑大賞”榜單。
之所以吐槽聲不斷,大多源于這類景觀、建筑往往花費不菲,決策卻往往“拍腦袋”。多位沙堰街住戶向記者表示,從去年10月開始,這尊“啃地石獅”就一直以這樣的造型擺在人行道上,“占據了人行道一半寬,既不美觀也不方便。”
好的城市景觀,應當體現一個城市的文化內涵、區域特色和時代精神。就公共空間的藝術審美而言,它應當符合大眾的需求,少一些“扯眼球”的“出圈”。石獅“啃地”事小,基層懶政事大。愿城市街頭少一些視覺污染,多一些人人都能欣賞的美麗景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