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阡陌交錯的步行時代,到馳道綿延的馬車時代,從路網密布的汽車時代,到如今地鐵縱橫的城軌時代,人類歷史上每一次交通方式的重大變革,都極大地拓展了人類活動半徑、縮短了地理空間距離、加速了資源要素匯聚,并對城市空間格局和經濟社會生活產生深刻影響。
城軌時代,如何塑造優美城市形態、科學發展模式和理想品質生活?
3月20日,成都首屆TOD發展論壇在中國西部國際博覽城開幕。圍繞TOD,專家、大咖拋引智慧火花,碰撞新銳觀點;來自全球的商業伙伴共話發展,簽下千億元合作大單。TOD“成都方案”,正在作為一種“公園城市+TOD”的探索,為全球TOD發展提供經驗。
城市的理想生活,關系每一個人的生活理想。成都2017年啟動實施TOD綜合開發,當時這一開發模式在國內絕大多數城市中都很少見。數年里,總投資1500億元、總面積7600畝的14個TOD示范項目在成都陸續實施,今后還將有超過700個分級定位的站點逐步實施TOD開發,軌道上的成都已開啟“競速模式”,TOD對于成都愈加意義非凡。
第一層意義,是提質。
為什么成都會選擇TOD模式?某種程度上,TOD能夠促進軌道交通站點及其輻射片區的提質升級。
2017年以來,成都全力推進軌道交通建設,建設強度連續四年保持全國第一,規劃理念、制度設計、運行機制、能力建設均躍居全國第一方陣,軌道交通運營總里程達558公里、單日最高客運量突破600萬乘次。
在成都,TOD開發讓地鐵站臺與周邊地塊互聯互通,每天數百萬人的客流為站點附近商業吸引人氣,既讓市民感受到城市生活的現代和便捷,又讓具有商業價值的土地更有價值,支撐了軌道上的城市發展提速。
第二層意義,是重塑。
TOD綜合開發有利于促進城市空間與城市形態的深刻重塑。
從世界城市的發展經驗可以看出,TOD著力破解“大城市病”難題,促進了城市精明增長。TOD被認為是“東京之所以成為東京”的一條重要營城經驗,也是全球各地許多城市向東京“取經”、用以解決“大城市病”的方案。如今,1181.9公里、769個站點,密織的軌道交通網絡擔負著東京每天4000萬人次的出行需求,東京站和澀谷站為代表的TOD開發成為城市更新的有力推動。
成都學習東京的經驗,通過營造高密度的商業空間和現代化的消費場景,構建以TOD站點為中心的15分鐘生活服務圈,將實現商業價值、公共空間、人本生活“三位一體”,促進產城一體、職住平衡,打造高品質生活宜居城市新優勢。
第三層意義,是轉型。
我國城鎮化進程正在從粗放型外延式發展轉向集約型內涵式發展,成都以TOD開發為抓手率先實現了發展的轉型。
過去大量建設、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城市建設方式放大了城市規模,但隨著城鄉建設用地規模的收窄,增量空間資源有限。同時,不少處于“老城區”地段的空間資源卻沒有得到高效利用。
時代呼喚集中高效的開發方式,市民希望逐步補齊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短板,讓城市發展綠色協調可持續。TOD將是一個載體,圍繞站臺,塑造了充滿人本意味的生活方式。回家的路上,走出地鐵,你會看見家門口的幼兒園、菜市場、電影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市井煙火的生活百態、巴適生活的生動縮影,都在TOD這一方天地中。
放眼整座城市的形態,一個TOD就是一個藍綠交織的公園城市社區,就是一個商業、文化、生活中心,就是一個綜合交通樞紐,由一個個TOD積聚和分散人流,整個城市形態疏密有度、錯落有致、大開大合。這樣的發展方式,指向集約,指向可持續。
對于成都而言,“公園城市+TOD”的探索或許會給出不一樣的經驗。
目前,成都以場景賦能全方位彰顯“生活城市”宜居宜游優勢,營造全客層覆蓋、全業態融合、一站式滿足的全時化消費場景,推動暢達綠色出行和多元生活場景相輔相成,讓市民、游客在霓虹螢火輝映、綠意詩意相融中,進享城市繁華、退賞公園繁花。未來,成都或許將成為標定時代發展高度、承載美好生活向往的全球TOD典范城市。成都具有這樣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