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劉佳
依托成都市市場主體智慧監管平臺8大監管業務板塊以及大數據“資源池”,系統梳理各環節監管業務標準,成都市在全國率先發布了成都市市場主體智慧監管“業務流程、數據格式、交換接口”等三項地方標準,首次實現了“監管業務標準”與“數據技術標準”融合共建,為全國各地推進現代化市場監管體系建設提供了“成都樣本”。這是記者4月1日從成都市市場監管局獲悉的。
“加快完善各領域監管標準體系建設,是國務院‘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的工作要求,也是規范政府監管行為、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的重要舉措。”近年來,成都市市場監管局不斷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市場主體數量首次突破300萬大關,呈現穩定增長態勢。“然而,政府有限的監管力量與繁重的監管任務之間的矛盾愈加突出,各部門監管標準不統一,協同監管力度不夠,信息壁壘仍然存在等一系列問題阻礙著綜合監管、智慧監管的實現進程。”成都市市場監管局信用監管處相關負責人介紹。“為此,我們創新打造了成都市市場主體智慧監管平臺,通過搭建‘一體兩庫三維度’架構,全面歸集各部門涉企信息,不斷加強和規范事中事后監管,有效提升市場主體智慧化監管水平。”
目前,成都市市場主體智慧監管平臺已成功歸集全市51個部門共計1.29億條涉企信息,形成豐富的大數據 “資源池”,有力支撐全市部門聯合雙隨機監管、失信聯合懲戒、專項整治、無證無照經營綜合治理、聯席會議、司法送達信息共享、風險監測預警和監管對象管理等8大板塊監管業務,實現與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四川)、四川省“互聯網+監管”平臺、信用中國(四川成都)、成都市法人信息庫、市法院執行系統等10多個系統深度對接。
“此次發布的三項地方標準,就是在全面總結成都市市場主體智慧監管平臺建設成果基礎之上,為進一步規范各業務流程,加強大數據深度開發運用,有效拓展信息系統共享渠道,進行的業務流程和數據技術標準規范。我們依托平臺8大業務板塊,通過從監管‘任務派發、執法檢查、流程記錄、信息反饋’等各環節統一業務流程標準,進一步加強部門協同聯動,全面提升市場監管規范化、協同化水平。從平臺數據‘采集、清洗、入庫、管理、融合’全過程梳理,形成464項數據格式標準,為下一步成都市市場監管局大數據深度運用打下‘基礎樁’。從其他業務系統與平臺信息 ‘共享內容、共享方式、共享頻率’等各個環節,統一數據交換接口標準,為進一步進打破部門信息孤島,擴大平臺‘主體庫’、增強平臺‘信息流’、拓展平臺‘數據源’奠定了良好基礎。”這位負責人介紹。
“三項地方標準將為成都市各部門有效提升監管規范化、精細化管理能力和水平,更高標準建設穩定公平可及的營商環境提供了有力支撐。”該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成都市市場監管局將緊扣市委‘高質量發展攻堅年’主題,依托成都市市場主體智慧監管平臺,創新開展政策模擬仿真、‘信用沙盒監管’、觸發式監管和信用風險分類監管等工作,不斷提升市場監管現代化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