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法
掃碼支付比通話危險性更大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在很多消費者看來,在加油站內用手機掃碼支付的安全風險要遠低于手機打電話,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
“數據顯示,手機使用掃碼支付時,功率為每平方米4.45毫瓦,是手機通話時功率的2倍多,在易燃易爆的環境下更容易發生爆炸,因此在加油站旁進行移動支付存在較大安全隱患。”在浙江海寧進行的掃碼支付聽證會上,通訊專家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通信專業教師、科普達人張弛解釋說,該實驗的主要方法,是測量手機支付時的等效平面功率譜密度。這種測量方法來源于《電磁環境控制限值標準》,即在手機頻段內的輻射強度不得超過每平方米400毫瓦,但這是電磁輻射對人體潛在危害的控制指標,跟是否打火毫無關系。
至于6毫瓦可能引起火花的結論,張弛強調,4.45毫瓦/平方米是功率譜密度,指的是散布在1平方米平面上的功率。而6毫瓦是可能引起打火的最小功率,這不是同一個單位計量。
那么在加油站內不用手機打電話、掃碼支付,僅僅是翻看手機的行為是否就沒有安全隱患了?
東南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副教授宋宇波解釋,使用手機導致加油站燃燒需要兩個條件,一是現場油氣混合濃度必須達到一定比例,二是手機電磁波的功率大到一定程度,足以讓電路上產生電火花。所以,在加油站內接打電話或者使用手機的其他功能引發油氣爆炸,在理論上是可能的。
記者查詢發現,按照2008年執行的AQ3010-2007《加油站作業安全規范》,加油站區域內不得使用移動通信工具。2020年12月14日,應急管理部官方發布《加油站作業安全規范(征求意見稿)》,該標準重點對作業提出了嚴格要求。該標準明確:“如手機掃碼處位于加油作業區,應設置可燃氣體聲光報警裝置。出現報警時,應立即停止使用移動通訊設備和停止加油相關作業。”
叫停
多地禁止加油站內二維碼支付
近幾年,加油站里不能掃碼支付成了越來越多地區的新共識,北京、天津等多地先后出手,目前已有青島、荊州、南京、蘇州、洛陽、海寧、北京、天津等地實施這一政策,預計后續還會有其他城市加入。
去年9月4日,成都市應急管理局發布了“關于規范加油加氣站內掃碼支付等使用手機行為的通知”,通知要求:嚴禁在加油加氣站作業區內進行掃碼支付等使用手機的行為。如需使用手機,應在站房或輔助服務區內進行;嚴禁在加油加氣站作業區內開展各類引導顧客使用手機的宣傳行為;各加油加氣站要增設“禁止使用手機”等標識,及時制止違規使用手機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