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運秋 四川在線記者 張紅霞
6月5日,身在湖北省麻城市龍池街道城西社區的小民(化名)興沖沖地去打工了。跟隨家人從成都新都區回到闊別17年的家鄉,他跟前的一切都很陌生。鄰居們也時常拉著他問長問短——通過湖北、四川兩地公安部門比對DNA,從千里之外的新都區找到失散17年的小民,這個故事讓他們充滿好奇。

17年前,從小患有聾啞又不識字的小民離家出走,在外流浪8年,又在新都區救助管理站渡過9年,父母曾向麻城警方多次報警。多年尋找,終得回響——5月31日,當這場令人感動的認親儀式在新都區綜合社會福利中心進行時,小民和父親相擁而泣。6月2日,在麻城公安的陪同下,小民和父親、妹妹回到了麻城。
誤乘火車失蹤
小民年幼時因為藥物過量成為了聾啞人,2004年12月,在他23歲那年,因為獨自誤乘火車失蹤,從此杳無音信。家人通過張貼尋人啟事、到公安部門報案等多種方式密集地尋找了幾個月也未果。
2012年5月27號,小民輾轉流浪到新都區,經群眾報警后由公安機關護送至新都區綜合社會福利中心下屬的救助管理站進行救助。在救助期間,救助管理站在對其進行生活保障的同時,同步開展尋親工作。通過在口頭詢問和在“尋親網”發布尋親信息等方式,都沒有查找到其身份信息。后對其進行了特困人員安置,尋親工作也一直沒有停止。
2015年,隨著科技的進步,又新增了DNA查詢和新媒體推送的尋親方式。2017年,小民的父親在公安部門處抽取了DNA片段。同時,新都區刑警大隊也在區救助管理站抽取了小民的DNA片段。
“團圓行動”助團圓
今年5月12日,在公安部開展的“團圓行動”中,湖北麻城市刑警大隊和新都區刑警大隊、新都區綜合社會福利中心取得聯系,通過小民的DNA 信息和湖北當地其父母的DNA信息比對成功,安排了這場認親活動。
31日,小民的父親、妹妹趕到新都接他回家,見面時父親和他緊緊相擁、流下了激動的淚水。小民已無法講述在外輾轉8年的辛苦,但福利中心全體人員見證了小民在中心9年的生活,他現在性格開朗,還經常幫助工作人員打掃衛生,生活保障水平也在不斷提升,按照最新的政策,現在每月有1105元的生活費。
小民父親感動地說道:“兒子一直是我多年來的心病……”,泣不成聲,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他終于了卻了這塊心病,家人也實現了久別的團圓。臨別,小民的父親向各位工作人員握手并反復鞠躬致謝。
小民辦理了新都戶口
據了解,小民在救助管理站期間,因持續無法查明其身份信息,新都區救助管理站將其納入特困人員供養,并協助其辦理了戶口登記。像小民這樣長期尋找不到家屬和戶籍地的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新都區綜合社會福利中心還有110多位。
該中心依據《特困人員供養辦法》和《福利中心管理規定》開展照料服務,包括每個月帶領他們理發、剃須,幫助他們洗衣服、整理衣物,疫情期間為他們送去三餐,生病時及時送醫,并在春節、重陽節等節日期間發放慰問金,日常組織社工、志愿者來中心開展活動,豐富供養人員的日常生活,保障其心理健康陽光。這樣感人的場景、真實的故事在新都區救助管理中心還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