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產業 聚人流匯物流 栽好梧桐好引鳳

  6月3日,成都東部新區民航科技創新示范區一期工程A-02地塊塔樓地下室順利封頂。不遠處,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天府校區已于去年11月底開工,預計今年底三個大的建筑標段主體工程就將基本完工。

  行走成都東部新區,項目建設“快”是記者最直觀的感受。

  緊迫感來自天府國際機場的投運。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天府校區發展規劃處負責人周翔認為,大型國際航空樞紐投運后,輻射效應很快就會顯現。“國際上,臨空經濟區大多集中在空港周圍6-20公里范圍內,成都東部新區將是發展臨空經濟的關鍵。”

  預計到2025年,成都“兩場”將達到年1億旅客吞吐量和70萬起降架次,這本身就能帶動航空制造、維修、研發、人才培養等一系列臨空產業。

  這正是民航科技創新示范區在成都東部新區布局的重點。翻開規劃圖,中國民航局第二研究所所長劉衛東對項目一期的16個民航基礎技術研究中心如數家珍。未來,這里將面向民航,聯合行業內外高水平院校和科研機構進行重大技術創新,“目前已有好幾位院士簽約入駐,園區還與一些頭部企業合作,一些聯合實驗室已經開建。”

  未來,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天府校區將成為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的主校區,這里將聚集12個科研實驗室、6個行業實訓基地、1個高原航空醫學中心以及民航監察員培訓學院,“成都雙機場的運行,需要我們源源不斷地輸送行業人才,我們也希望借助天府國際機場與國際開展廣泛交流合作,吸引更多高端科研人才。”

  目光向北。成都東部新區的產業地圖上,天府國際機場以北的天府國際航空經濟區已現雛形。園區已招引了順豐、普洛斯、中遠海運等一大批頭部企業項目。“我們還在積極與全球頭部企業對接。這類企業本身自帶流量,能夠快速在落地區域形成集貨能力,聚集更多人流和物流。”

  新賽道 抓住了航空業 就抓住了變道超車的關鍵

  一座國際樞紐機場的投運,與機場服務所覆蓋城市的經濟發展直接相關,天府國際機場也將助力成都優化產業結構,在新經濟賽道上再添助力。

  2020年,成都電子信息產業規模達到10065.7億元,成為全市首個萬億級產業。預計到2022年,成都裝備制造產業將力爭規模達到10000億元;醫藥健康領域,誕生了西南科創板第一家上市公司成都先導,位于成都東部新區的未來醫學城里,一座“華西新壩”正在崛起。

  湯繼強認為,這些高附加值的產業正是成都乃至四川與世界對話的基礎,而他們又恰恰具有極強的“適空性”。

  具體來看,電子信息產品在市場上的時效性強,對運輸時間成本要求極高,裝備制造產業中的航空制造、軌道交通、智能制造等本就與航空關系密切,醫藥健康領域,血清、疫苗等都需要高效的冷鏈運輸。

  “對四川這樣不沿邊不靠海的區域,擁有了國際航空樞紐,抓住了航空業,就抓住了發展優先權,抓住了變道超車的關鍵。”湯繼強說。

  不過,要真正為城市產業發展提供支撐,還有不少問題需要破解。

  如成本要低。這既指運輸價格,也指運輸效率。未來,成都東部新區還將著力開拓全貨機運輸國際市場。價格夠低,其他區域的客戶即使用卡車把貨物拉到天府國際機場進行空運也依然劃算,這就會形成一個貨運流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