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科技,需要硬核創造。

  “很多設計是全球獨一無二的。”中國華西天府機場T2航站樓項目部經理袁剛說,“高鐵下穿航站樓不減速”是他遇到的最大挑戰。

  為了攻克這一難題,一支由華西集團和重慶大學、中鐵二院聯合組建的研發團隊,展開攻關。“通過反復計算和研究,我們開創了世界上第一例‘斜穿’航站樓的現澆疊合拱形厚重頂板支模體系施工技術。”袁剛透露,這一技術的核心,就是在航站樓結構與高鐵結構連接位置設置254套隔振器隔振系統,從而降低了高鐵通過產生的振動和噪音。

  放眼整個機場,類似的創新無處不在。由于引入BIM(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從規劃到建設,大量工作通過三維模型完成。設計階段利用BIM進行三維正向航站樓設計,施工階段利用BIM技術實現施工深化設計……全國首例機場建設全過程全專業BIM技術應用,既保證了質量,又確保了速度,僅僅用時3年10個月就完成了航站區建設。

  擔“國家西向開放門戶”之任

  建設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是黨中央國務院著眼全局作出的重大戰略布局。放眼全國,我國北部、東部、南部已分別形成以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為主的航空樞紐和開放門戶。就此而言,中西部地區的航空樞紐門戶需要形成。

  地處亞歐大陸腹地和歐亞航路中間的四川,被寄予厚望。從時間上看,從成都飛往歐洲、非洲和中東等地,要比從北京、上海、廣州等地起飛節約2-3個小時。

  這是一幅極具想象力的圖景:打開中國地圖,如果把中國大陸三個“一市雙國際機場”布局的城市連接起來,正好構成一個具有穩定性的三角形。如果從北京起筆,依次串聯上海、廣州、成都4個交通“極核”,便形成一個開口向西的“U”型空中廊道,穩穩支撐起中國對外開放的大格局。

  打造國家西向開放門戶,這樣的歷史重任,被體現于成都天府國際機場設計的各個環節。

  成都天府國際機場T2航站樓下穿的成自高鐵,是國家“八縱八橫”高鐵網中蓉昆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設計看,建成后的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將是一座以航空運輸為核心,集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城市軌道、高速公路等交通方式于一體的超大型現代綜合交通樞紐。

  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建成投運,使成都躋身“第四個國家級國際航空樞紐”。天路更寬廣,四川打造內陸開放高地和開發開放樞紐,也因此有了更多想象空間。

  根據《成都國際航空樞紐戰略規劃》,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是成都國際航空樞紐的主樞紐,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核心機場,重點打造國際客貨運航空樞紐;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是主要服務國內商務航線和地區航線的區域航空樞紐。遠期,將形成“一大一小”、功能互補、差異發展的雙國際樞紐機場體系。

  在“一市兩場”布局下,四川提出,探索“兩場一體”運營模式,讓兩個機場在高效運行中形成合力,高品質同頻共振,發揮“1+1>2”的優勢。

  目前,成都已有131條國際(地區)航線,位居西部第一。未來的成都上空,“空中網路”將更加稠密。瞄準“主樞紐”定位,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提出借助歐亞航路中點的地理區位優勢和潛力巨大的腹地市場,進一步鞏固和完善成都至歐洲、東南亞等地航線優勢,強化國際中轉樞紐功能。

  四川,有望真正成為中國西部走向世界的“出發點”、世界進入中國西部的“落腳點”。

  交通助力,區域發展新的動力源也在形成。以成都天府國際機場為中心,四川高起點布局建設國際空港新城,著力構建“以航興城、以城促航、產城融合”發展格局。

  從國際空港新城延展開去,成都東部新區的未來醫學城里,一座“華西新壩”正在崛起,民航科技創新示范區正在這里布局……

  通航,僅僅是起點。一幅宏大的成都航空樞紐圖已經展開——

  近期,滿足年旅客吞吐量60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130萬噸。

  遠期,滿足年旅客吞吐量1.2億人次,貨郵吞吐量280萬噸。

  站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偉大歷史節點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載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成都天府國際機場,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