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國際國內雙機場實踐來看,成都“兩場一體”有何優勢?

  李小群:世界上雙機場(機場群)的分工沒有一個統一的模式,采取什么模式主要以有利于地方經濟發展、打造樞紐和航空公司發展為依據確定。

  從主要承擔國際或國內航線業務角度看,東京、上海雙機場采用“國際+國內”模式(一個機場主打國際航線、一個主打國內航線),北京雙機場、紐約機場群采用“復合+復合”模式,倫敦采用“傳統+低成本”模式(倫敦希斯羅是傳統樞紐,蓋特威特和斯坦斯特德為低成本模式),珠三角大城市群則是機場群模式。

  成都“兩場一體”運營模式,與上海雙機場運營模式相近,優點是分工明確,兩個機場各有側重,有利于機場差異化發展。

  曹允春:上海浦東機場主打國際航線,虹橋機場主打國內航線及極少量國際航線。一座城市的航空主樞紐一定是主打國際航線,市場規模和潛力比國內航線大得多。2019年首都機場旅客吞吐量接近雙流機場的兩倍,成都提出“兩場一體”比較符合地方實際。

  關鍵詞2:空中一體

  通過整體空域規劃,加速兩場空中交通流量,兩座機場互為備降提升效率,機場和航空公司共拓市場

  記者:新機場投運,將給成都航空市場帶來什么變化?如何科學轉場,促進“空中一體”?

  張洪剛:通過航路航線整體空域規劃和優化調整,成都進近管制區運行模式從過去的“五進四出”擴容為“八進八出”,加速兩場空中交通流量。根據對成都兩場不同業務量的時刻容量的測算,理論上,兩場按照一定方案統籌運營,日航班量可達1950個。

  過去,雙流機場因天氣等原因無法降落,到重慶的機場備降后再返回,耗費大量時間資源。現在,成都兩座機場統籌運營,互為備降機場,效率大大提升。

  天府機場投運后,首批將有8家航空公司(國航、川航、東航、成都航空、祥鵬航空、廈門航空、春秋航空、吉祥航空)轉場至天府機場運行,均已公布天府機場航線運營計劃,根據轉場方案,轉場工作將分為4個航季完成,持續到2023年春季。時刻分配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實行動態考核,將來還要引進競爭、懲罰和激勵機制。

  機場和航空公司建立了常態化溝通協商機制,共同開展市場拓展、航線安排、班量頻率調整,協調做好國際國內中轉業務,打造航空網絡,提升效率、開發產品、提升旅客滿意度,恢復國際航線的工作也一直沒停。

  成都“兩場一體”,不僅要著眼四川,還要立足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融入“一帶一路”,以兩座機場為支撐,推動成都地區骨干航路網形成并與國家空中大通道順暢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