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水港建設
是內陸地區外向型經濟發展的必然路徑
湯繼強:前一個周期,沿海城市依托臨港經濟,讓城市發展水平高于內陸地區。某種程度看,內陸城市大力發展鐵路港、航空港等無水港,也是為應對區位短板的優先選擇,是內陸地區在發展外向型經濟時的必經之路。
而現在,海運價格一路攀升,這讓無水港又有了一定比較優勢。成都青白江鐵路港本來就有基礎,如今雙機場格局形成之后,航空港也運輸能力也再次提升。在空鐵聯運上下功夫,或許短期內就能找到一些新的突破點。在“雙循環”的新階段下,這些突破點甚至有望成為成渝地區的新增長極。

曹允春:臨空經濟的發展,配套完善是關鍵。
《成都天府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規劃綱要》顯示,到2030年,臨空經濟區基本建成,形成以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體系,打造一批臨空制造、航空服務、航空物流等產業集群,建成國際一流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
如果這些配套建設順利的話,人才、技術、資金、信息等高端要素都將在這里集聚,從而形成一種樞紐型經濟。
這種經濟形態,天然具有集散性、開放性、高效性,將帶來新的樞紐效應。
這種發展形態,與四川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的思路高度契合,對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也有重要意義。
臨空經濟區將成為機場群和城市群聯動發展新平臺,這是發展大趨勢。尤其對于中西部地區而言,不靠海、不沿邊,航空是其補足交通短板進而發展臨空經濟的重要方式。中央領導此前在大興國際機場建設時提出,北京新機場是國家發展新的“動力源”。而成都天府國際機場,也應爭取成為中西部地區乃至國家發展的新“動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