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雷倢

  7月9日,成都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官網公布了《成都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

 

 成都市規自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是成都市第五版法定總體規劃,也是國家空間規劃改革后,成都首版覆蓋全域全要素的“多規合一”總體規劃;是強化戰略引領,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的空間綱領文件;是面向2035年長遠發展的指南,是推動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

  根據規劃,到2025年,成都將基本建成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

  

到2035年,成都將高水平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創新型城市建設進入世界先進行列,成為美麗中國建設實踐范例,世界文化名城影響力顯著提升。

  到2050年,成都將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天府,成為充分體現中國特色、時代特征、成都特質的可持續發展世界城市。

  《規劃》草案對城市職能表述為“五中心一樞紐”:即建設全國重要的經濟中心、全國重要的科技中心、全國重要的金融中心、全國重要的文創中心、全國重要的對外交往中心和國際性綜合交通通信樞紐。

  在城市規模上,《規劃》草案提出2035年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2400萬人,考慮人口流動性和人口發展的不確定性,按照規劃城市人口上浮20%配置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設施和交通、市政基礎設施。嚴格控制建設用地規模,合理控制全域國土開發強度,引導國土開發中心向東向南轉移。

  《規劃》草案公示時間為2021年7月9日至2021年8月7日,共30天。社會各界可在成都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網站、“成都規劃自然資源”微信公眾號、“共繪美好成都”微信公眾號上查閱,相關意見可通過發送電子郵件、郵寄信件、微信公眾號留言等方式提交。

  電子郵箱:ghzrzy@chengdu.gov.cn。郵寄地址:成都市高新區蜀繡西路69號 成都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國土空間規劃處。(請在郵件標題或信封封面上標注“成都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意見建議”字樣)

  《規劃》草案十大重點

  1、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共建成渝世界級城市群

  《規劃》提出,推動成渝相向發展,建強“都市圈”,推動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建好“經濟區”,推動成都平原經濟區一體化發展,全面提高經濟集聚度、區域連接性和整體協同性,推動成渝地區打造成為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2、尊重自然地理格局,優化公園城市空間結構

  《規劃》提出,保護公園城市生態本底,構筑“兩山、兩網、兩環”的全域生態保護格局;保護成都平原良田沃土,構筑“六片”全域農業空間格局;以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為綠心,實現從“兩山夾一城”向“一山連兩翼”的空間格局之變,構建“一心、兩翼、三軸、多中心”網絡化市域城鎮空間結構,全面增強經濟、人口等綜合承載力。

  3、保護生態本底,推動公園城市綠色發展

  《規劃》提出,構筑“青山綠道藍網”相呼應的生態基底,塑造“花重錦官、綠滿蓉城”的公園綠境,形成城園相融的公園城市空間布局,加快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推動公園城市綠色發展。

  4、營造大美田園,打造公園城市鄉村樣板

  《規劃》提出,構建“86個城鄉融合發展單元+5條鄉村振興走廊”的城鄉融合發展空間新模式,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推動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重現“岷江水潤、茂林修竹、美田彌望、蜀風雅韻”的錦繡畫卷,構建公園城市大美鄉村形態,實現鄉村振興走在前列、做好示范。

  5、堅持創新驅動,推動公園城市高質量發展

  《規劃》提出,培育15個高效協同、開放共享的高能級產業生態圈、建設66個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的高水平產業功能區,推動功能與空間的高度匹配,實現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發展動能之變。

  6、做強門戶樞紐,建設公園城市開放新引擎

  《規劃》提出,著力構建亞蓉歐陸海空聯運戰略大通道、“148”高鐵圈和“3820”高速公路圈,全面增強國內大循環戰略腹地和國際大循環門戶樞紐功能,推動成都實現從內陸腹地走向泛歐泛亞的開放前沿的戰略位勢之變。

  7、堅持節約集約,推動公園城市內涵發展

  《規劃》提出,活化存量空間,促進城市有機更新,實施高效集約的TOD綜合開發和推動多元復合的地下空間利用,提升城市空間價值,推動實現集約型內涵式發展。

  8、提升城市品質,彰顯公園城市宜居特質

  《規劃》提出,營造有保障、可選擇的多元化居住空間,完善國際標準、覆蓋城鄉、便捷共享的高品質公共服務,建設全齡友好包容型城市,打造幸福美好公園社區,實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推進城鄉社區發展治理,提升城市人文魅力,塑造公園城市特色空間,營造公園城市特色場景。

  9、筑強基礎設施,提升公園城市安全韌性

  《規劃》提出,健全超大城市智慧、韌性、安全建設和運行體系,支撐公園城市全生命周期運行管理。

  10、完善治理機制,保障空間規劃落地實施

  《規劃》提出,構建突出公園城市特點的治理體系,健全空間傳導管控體系、實施監督體系、法規政策體系、技術標準體系,保障規劃有效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