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下來的電池,去了哪兒?
梯次利用,退役電池多在電信基站繼續使用
一塊完整的汽車底盤,在掃碼之后進入生產線。機械手熟練地將底盤拆開,露出里面的27組電池模組,再進一步拆線束、銅條,就能取出其中的電芯……6月23日,位于金堂的四川長虹格潤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車間內,一輛新能源汽車的動力電池正在被拆解。“拆下來的電芯,首先會進行容量檢測。”車間負責人介紹,電池容量低于20%,或已經無法充放電的,進入報廢程序。
另一個車間內,報廢下來的新能源電池在巨大的機器中被擠壓粉碎,徹底壓成粉末之后提取鐵、銅、鈷、鎳、鋰等元素。“提取出來的金屬,一部分可以售賣給鋼鐵冶煉廠,一部分可以交給下游公司提取貴金屬,還有的可以直接用作鋰電池的正極材料。”上述負責人說,整個處理過程完全采用物理法,避免了水和化學污染,“最大的問題是粉塵,因此車間內專門配備了粉塵收集和處理系統。”
其實,新能源汽車上,到達使用壽命的動力電池,往往還有80%的剩余容量,如果直接報廢,既不經濟,也不環保。鐵塔能源四川公司總經理李春園用一句人們很熟悉的廣告語打比方:玩具車上用完的電池,遙控板上還能用一年。
四川鐵塔正是省內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梯次利用的“大戶”,占總利用量的60%以上。截至今年4月,四川鐵塔已在21個市州14萬座基站上使用超過20萬組梯次電池,相當于4萬輛退役乘用車電池,其中僅2020年新增梯次電池就達6萬組。
李春園介紹,裝備新能源汽車退役電池后,一個基站就是一個“微電網”,除用于基站本身備電之外,還可以為交通信號燈、銀行網點以及教育、醫療、政府等多個領域提供備用電源,“前不久的高考期間,我們就為全省500個考點提供備電。”
僧多粥少,回收產業怎么辦?
壽命延長致電池退役高峰延后,但應早布局
僧多粥少,是目前國內新能源動力電池回收利用行業的現狀。
“應該說,現在的回收能力是大于報廢量的。”四川長虹格潤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吳章杰分析,目前,國內不少地方都布局了5萬噸乃至10萬噸資源化利用的企業,但很多生產都不飽和,“企業在搶資源。”
究其原因,是因為原本預計的新能源動力電池退役高峰并沒有到來。資料顯示,2014年我國開始出現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2015年新能源汽車產業高速增長,我國也在這一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按照新能源動力電池5-8年的使用壽命,業界不少人士曾認為2020年會迎來電池退役高峰期。
“高峰并沒有到來,一方面因為技術的改進,使得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的使用壽命增長;另一方面,也從側面印證了梯次利用做得好。”省經信廳環境和資源綜合利用處相關負責人分析。
“大家都看準了這是個大蛋糕,就是不知道什么時候進入、怎樣進入。”宜賓市一家企業的負責人說,公司本想布局新能源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產線,卻因為高峰期的不確定而遲遲沒有上馬。
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的迅猛增長,電池退役的爆發期肯定會到來。“我們預計是2025年。”吳章杰說。這一判斷,和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給出的數據相吻合:2018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量呈現井噴態勢,同比增長均在60%左右。
不少企業在悄然布局。目前,四川長虹潤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省內成都、綿陽、南充、金堂以及廣東、浙江、江蘇、重慶等地建有回收服務網點,并計劃在江西、貴州等地建設生產線;威馬汽車在全國范圍內已申報69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服務網點,并將在全國范圍內推動梯次電池儲能系統應用。
“這個行業,對資金、技術、環保要求都很高。早一些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就能在爆發式增長的時候搶得先機。”吳章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