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前就診+全面體檢” 查出三大病癥

  東大路(二環路至靜康路段)為全長約2.4公里的進出城主干道,沿線開發強度大,道路兩側商業、文創、住宅、金融、服務等業態集中,交通吸附力強,高峰擁堵比較突出,尤其是沿線多個大型樓盤入駐后,交通運行壓力明顯加大并出現惡化趨勢,經多部門對東大路一線及周邊路網進行詳細踏勘調查,并結合智能交通系統和百度地圖大數據綜合分析,研判明細交通特性,精準“體檢”出三大主要病癥。

  病癥一:沿線路口的信號燈平均間距較短,且路口間未實現綠波帶聯動控制。東大路一線信號燈路口較多,平均間距較短,同時由于信號燈未實現有效的綠波帶聯動控制,導致部分路口信號燈對車流的阻斷作用較為明顯,尤其是在上沙河鋪街段此現象較為突出。

  病癥二:路口左轉車輛對直行車輛干擾現象明顯,導致直行車輛通行效率不高。東大路為雙向六車道道路,包含兩側的公交車專用車道,路口中央綠化帶并未做退距處理,左轉車輛對直行車輛的干擾較大,影響了直行車輛的通行效率,易造成直行車輛在路口積壓的現象。

  病癥三:東大路(下沙河鋪街段)的交通節點現象明顯,影響東大路的通行效率。一是下沙河鋪街(五福橋段)為雙向八車道(含兩側公交車專用車道),而順接的下沙河鋪街(塔子山南街至二郎山路段)為雙向六車道(含兩側公交車專用車道),車道不匹配,通行效率不高。二是由于下沙河鋪街與大涼山路T字形路口由西向北左轉車輛較多,對直行車干擾較大;三是由于下沙河鋪街與大涼山路T字形路口北進口有三條右轉車道并入下沙河鋪街,對下沙河鋪街由東向西方向直行車道干擾較大。

  精細實施“微創手術” 優化信號燈、拓展左轉車道

  根據對東大路一線存在的各種病癥,市公安局交管局持續會同相關部門,運用“交通聯動、交通分離、交通匹配”等技術策略,迅速實施“微創手術”。成都交管局秩序處優化科民警劉沙告訴記者,“微創手術”主要分為三個方面。

  手術一:信號燈控制優化,實現“綠波帶”

  對東大路10個路口的信號燈實施遠程聯動改造,同步優化調整信號配時方案,制定50套配時策略,實現了交通信號“綠波帶”,保證了車輛快速通過路口及交通流的連續。

  對下沙河鋪街與大涼山路T字形路口北口新增設置右轉箭頭燈,實現對北口右轉車流的控制,同時進一步優化該路口的信號燈配時方案,減小右轉車流與直行車流的交織,緩解主線的交通壓力。

  手術二:切除部分“組織”,實施短平快改造

  經過對東大路沿線路口的梳理,會同市城管委現場查勘,對東大路6個路口進行8處短平快改造,切除東大路方向部分中央路綠化帶,以拓展左轉車道,從而減少左轉車輛對直行車輛的干擾,進一步提升東大路的通行效率。

  手術三:車道優化調整,擴張“血管”

  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取消部分公交專用道,使沙河鋪街上下游的車道數量匹配,并根據道路現狀,結合短平快改造工程,壓縮東大路匯源北路路口的進出車道寬度,使原有機動車車道由3條調整至5條,提升路口的通行能力。

  東大路在一系列的“微創手術”后,成都市公安局交管局持續對其進行跟蹤監測,精準評估“手術”效果。與2021年6月相比,7月22日至28日早晚高峰期間,東大路一線的路口通行量平均增加120輛/小時,道路服務水平由“C”級升至“A”級,道路行程車速從25.79km/h提高至28.49km/h、環比上升10.5%,高峰交通擁堵指數從1.17降至1.02、環比下降12.8%,高峰期路段通行時間由15分鐘左右降至10分鐘以內。

  通過“術后”的多角度細致觀察及多項指標的精準對比,可以看出交通擁堵指數下降明顯,車速得到有效提升,道路交通運行狀況明顯好轉,最大限度保障了路網穩定運行,初步實現了通勤效率“三升兩降”的目標,讓市民出行更加便捷高效、更加舒適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