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沖浪人:“城市水域也要有煙火氣”
作為一個內陸城市,成都離海遠,但水系發達。肖舜銘在成都出生長大,他覺得“成都人其實天生親水,喜歡玩水,只是城里都是景觀水系,不能進去玩。”
2016年,肖舜銘將“尾波沖浪”這項運動引進了成都,這項運動可以在陸地水系上通過造浪艇造浪沖浪。
肖舜銘的水上運動俱樂部位于成都天府新區的麓湖。與其他城市水系不同,麓湖打造了一大片開放水系為市民提供“親水”機會。
“我們俱樂部成立的初衷是希望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現在城市居民的娛樂活動經常限于室內,沒有一種親近自然的健康的娛樂方式。”玩在自然中,是肖舜銘想在城市中引入的一種娛樂方式,麓湖這片水域提供了這樣的一個場所。
城市也在回應著肖舜銘們的訴求,作為流經成都全境的母親河,錦江水質持續改善,黃龍溪從“十三五”初期的劣V類水質,改善為目前的Ⅲ類。
水變好了,也讓更多的親水場景有了出現的可能。今年,肖舜銘將再建設兩個基地,他覺得,“城市需要水域,水域也要有煙火氣。”讓人玩在城市的水域中,也是一種城市文明與自然生態共生的和諧表達。

城市話劇人:“讓藝術回歸自然”
三年的探索,成都也逐漸發現,公園城市不是在城市中建公園,而是營造城市新形態、探索發展新路徑,實現綠色與發展之間的價值轉換,讓更多的人與業態能夠通過生態價值的賦能,實現更大發展。
5月22日晚,桂溪公園東邊的一處草坪上燈火闌珊,一場話劇《羊的詩》在這里演出。
“這部劇曾嘗試過在劇場、山頂演出,每次都會給劇本的詮釋帶來更多的可能。”《羊的詩》的導演王川川來自遼寧省,這位用“漂泊”來形容自己經歷的“90后”,在2020年來到成都開始從事戲劇工作后,發現這座城市為藝術延展了很多“表現空間”。
“通過這部劇我想觸發人們對自然的一些思考,這次在公園草地上演出,又以另一種形式讓這部劇回到自然里面,是一次很有意思的嘗試。”王川川說。
當晚,下著小雨,草地上的觀眾穿上了主辦方發的藍色雨衣,聚精會神地看著表演,沒有一個人中途離開。演員高聲呼喊著臺詞,雨點敲擊著雨衣,觀眾席時不時的笑聲和掌聲匯成了奇妙的節奏,濕潤的泥土和青草彌漫著初夏的味道。這一切都是在劇院里從未有過的體驗:沒有舞臺,不設圍欄,不用門票,人們在最自然的狀態下與藝術親密接觸。

山,賦予城詩意與遠方;人,是城的關鍵變量,公園城市激活了創新活力,也讓城市回到為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初心。
“除了戲劇演出,錦城公園還策劃了多次文化消費活動,將公園與各類場景融合的理念向市民推廣,讓公園成為承載市民生活活動的平臺和空間。”天府綠道公司負責人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