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張明海
出水芙蓉、遠山翠黛……成都又一網紅“打卡地”開啟亮相倒計時——9月16日,記者從中國五冶獲悉,由中國五冶承建的成都天府藝術公園·文博坊片區建設項目主體工程即將全面竣工,正在室內裝飾與總平打造階段,天府美術館、當代藝術館·圖書館林環水繞的蜀風畫卷景觀已初步顯現。
據悉,天府藝術公園·文博坊片區建設項目是第31屆世界大運會配套項目中的“文旅高地”,也是成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之一。項目位于金牛國賓片區,總建筑面積22.8萬平方米,以川西文脈為基調,定位于“國賓接待會客廳、蜀風雅韻體驗區、公園城市示范區”,著力打造林環水繞的蜀風畫卷,其中一期工程環抱迎桂湖,包含美術館、圖書館、藝術館及配套商業街,助力天府藝術公園以“一園、三湖、三館、三坊”的格局成為成都天府錦城“八街九坊十景”的重要節點。
其中,天府美術館取形出水芙蓉,建筑面積4.01萬平方米;當代藝術館、圖書館取意遠山翠黛,建筑面積6.55萬平方米;文博坊片區商業水街串聯兩館一湖,建筑面積12.44萬平方米。
天府藝術公園項目負責人李騎兵介紹,在項目建設過程中,中國五冶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應用了大量創新技術,推動綠色建造。
據介紹,其中,最“惹眼”的是當代藝術館·圖書館采用的“大坡度輕型屋面綠化技術”。為呈現場館屋面遠山翠黛的意境,項目團隊創新提出了輕型屋面綠化與智能滴灌系統相結合的方案,通過模塊化固化纖維土的應用,達到了減輕結構荷載、減少水土流失、安裝便捷、維護方便等綜合指標的全面提升,在屋頂打造了全國最大的屋頂綠化面,總面積達到21870平方米。此外,圖書館還應用了清水砼掛板、環氧磨石地面、硅陶復合板貼竹皮等多項五冶特有的專利技術,應用了自由曲率金屬屋面加工及安裝技術、下凹雙曲面網架加工及安裝技術、自由曲面吊頂加工及安裝技術、恒溫恒濕系統技術4項專利創新技術,目前整個項目已經在綠色科技創新領域形成7項專利和10項創新成果。
為提升建筑保溫性能,項目幕墻玻璃主要采用中空Low-E鋼化三銀玻璃,相較于傳統LOW-E玻璃保溫節能性能提升了25%,滿足綠建三星設計技術指標。為最大程度降低對生態的影響,項目通過微地形設計并結合海綿城市技術,構建由湖泊、綠地、綠化屋面、雨水植物、透水鋪裝等組成的生態海綿花園,在公園內實現了雨水的綜合循環利用,既有良好的景觀效果,同時又能緩解改善片區城市熱島效應。在采光方面,項目通過光照模擬分析,調整裝飾材料及空間布局,使室內自然采光的達標率達到90%以上。
此外,為了踐行綠色低碳環保的理念,天府藝術公園項目建設過程中還積極實施綠色建造,采用永臨結合道路、中水循環利用系統、園林式工地、節能設備等一系列措施,實現了節能減排、綠色環保的最大化。比如,項目配備的中水循環系統,利用成品排水溝和15個沉淀池群收集雨水及施工廢水,由過濾設備處理后用于混凝土養護、噴淋系統、道路沖洗、土方作業降塵、綠化澆灌等,水資源節約3.5萬噸,并實現零排放。夜間照明采用了32盞100W太陽能路燈、30盞1000W和88盞400W的LED燈,節約用電達54.7萬度。
中國五冶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