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最大交易市場迎新生
成都城北的肖家村四巷十字路口,荷花池片區第一個市場——金牛區屬荷花池市場就位于這里。1986年,當時的成都市工商局投資掛牌成立荷花池市場,成都首個專業化的消費品批發零售市場開門營業。很快,荷花池市場周圍冒出一大片服裝、小百貨、文化用品批發市場。“(荷花池市場)什么都能買到”,這是很多年成都市民口口相傳的生活訣竅。
王斌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進入荷花池市場經營服裝,依靠一個狹小的攤位,賺到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在成都這座大城市成家立業,站穩了腳跟。
荷花池市場,那座曾經每天凌晨3點就開始營業的老樓里,慢慢造就出了一個、十個、百個百萬富翁……這個位于成都城北的交易市場,也逐步成為四川乃至整個西南地區,最重要的日用商品集散中心。
經過近20多年發展,原來的荷花池市場累積的問題越發突出,長期存在商鋪擁堵、環境差、電線老化、消防通道堵塞等問題,雖然被四川省、成都市兩級政府部門多次掛牌督查整治,但因客觀條件限制,無法徹底改變“臟亂差”的刻板印象,荷花池市場也一度和“低端”一詞劃上等號。
2012年,隨著成都“北改”政策的推進,當年3月19日,金牛區政府發布《關于實施區屬荷花池市場關閉提升改造的公告》,正式提出金牛區屬荷花池市場將于2013年2月8日正式關閉改造,替代新項目將按照現代化、國際化的城市形態定位,打造“集精品零售、大型賣場、商務辦公等為一體的商業商務綜合體”。
金牛區政府作出荷花池市場率先實施關閉提升改造的決定,意圖通過對國有市場率先改造,引導荷花池商圈提檔升級,但這一本意良好的決定,卻帶來了一場延宕至今的糾紛。
![▲部分商戶收鋪時發現,自己購買的商鋪還沒有裝門。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http://n.sinaimg.cn/sc/crawl/163/w550h413/20211028/d642-e105ed682de147de644af83852511bff.jpg)
商鋪面積被訴變相“縮水”
荷花池市場老商戶王斌告訴上游新聞記者,2012年荷花池市場關閉改造時,原金牛區屬荷花池市場的商戶,與業主方金牛區市場開發服務中心簽訂了《區屬荷花池市場關閉提升改造安置協議》,約定交出原來的鋪面攤位,并在新修建的安置項目內安排新營業位置,具體位置將通過抽簽等方式確定。
上游新聞記者了解到,老荷花池市場關閉時,市場方和商戶們簽訂協議中明確約定其建設項目期為3年,但截止2019年11月20日,金牛區市場開發服務中心才對外發布公告稱可正式交付實體商鋪。商戶們認為,這一嚴重超期已導致商戶們錯過了傳統線下市場經營的黃金期,造成了租金標準高、盈利空間減少等問題。
此外,王斌和其他商戶們前往新市場收房驗屋時更發現,等待已久的新鋪面,與想象中差距很大。
王斌和市場方簽訂的《商位租賃信息確認表》顯示,其商位面積合計24.13平方米,一道卷簾門安在鋪面內,“這個門一裝,我的鋪子4個平方沒有了。按比例算,16.6%的面積就沒了。”更讓王斌無法接受的是,雖然市場方承諾要解決這一問題,但后續的保證金、租金、物管費等,仍然按24.13平方米的標準收費,“寸土寸金的商鋪里,裝個門就占了4個平方,我還要為此付費,這是什么道理?”
和王斌一樣遭遇商鋪面積縮水的,還有另一個商戶張成(化名)。他告訴上游新聞記者,自己的商鋪位于新市場負一樓,里面出現了超過正常情況的消防栓、水管,嚴重侵犯了自己的合法利益,“我在收房時就給商場方提出整改要求,他們收了7000多元費用進行整改,但就是很簡單地移位處理。”
更讓張成匪夷所思的是,“我發現鋪子連門都沒有,馬上找到市場要求處理,但他們是用攤派手段,收了3萬元才給我處理,但到現在都沒有裝門。”因出現商鋪沒有門這一問題,張成的鋪面雖然名義上完成了收房手續,但時至今日都沒有完成基本裝修,“雖然各項費用都在給我們計算,但營業賺錢都還是一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