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患者也是第一時間被轉到了ICU,而此時患者的小便已經成了醬油色,甚至一度無尿,意識也逐漸模糊,出現了休克等癥狀。”該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郭川表示。
由于張女士病情危重,郭川醫生立即帶領科室醫護人員對其傷處進行了檢查,發現蜇傷處沒有蜂刺,判斷張女士是被胡蜂(俗稱馬蜂)蜇傷,并且在這47處蜇傷中有30余處屬于重度蜇傷。
時間就是生命,郭川醫生根據患者病情,當即決定為患者進行血漿置換。
郭川醫生介紹,血漿置換技術就是將患者血液中血漿成分在體外分離出來,再將新鮮血漿輸入人體內,這樣能把患者體內的“毒血”有效清除出去。但此項技術需將大量血液引出體外至CRRT機中,具有一定風險性,而張女士已處于休克狀態。
為了確保患者安全,郭川醫生又聯系了腎病科、血液科、心內科、藥學部、皮膚科專家進行會診。經過周密商討,很快制定出來治療方案。
CRRT機開始運轉,張女士的“毒血”逐漸被分離出來,顏色仍是醬油色。晚上,張女士因為肌肉溶解,紅細胞破壞進一步加重,導致醫生無法檢測出血紅蛋白、凝血功能等指標;張女士的血壓也越來越低了。
這就預示著張女士的情況并未好轉,還有加重的趨勢,需要大量的血漿、血細胞和冷沉淀。于是,郭川醫生立即為其聯系血液,連夜派車從中心血站拿回了血液用品。
通過一夜的搶救,張女士的血壓逐漸上升,但因為凝血功能障礙,身體多處開始出血。顧不上休息的郭川醫生再次對其治療方案進行了調整。第三天,張女士的小便開始排出,顏色也逐漸變淡,身上出血慢慢停止,意識也慢慢恢復,身體的各個器官又重新開始“運轉”起來。
據了解,重癥醫學科共為張女士進行了3次血漿置換,置換血漿6000余毫升;血液灌流6次,使用紅細胞懸液1200余毫升,相當于張女士全身的血液被“換”了兩次。
“感覺自己像到鬼門關走了一圈,真的要感謝這群醫護人員,把我拉了回來。”康復后的張女士激動地說。
對此,郭川醫生提醒公眾,胡蜂(俗稱馬蜂)遍布全世界,長約16毫米,觸角、翅和跗節橘黃色,身體烏黑發亮,有黃條紋和成對的斑點,具有群體攻擊性,十分危險。
胡蜂的尾針刺破人體皮膚后,能釋放毒素,毒液侵入人體引起的中毒,其實質為生物毒素中毒。被蜂蜇傷后,皮膚局部會出現顯著的燒灼感或痛癢感,周圍潮紅腫脹,中央常有一個刺蜇所致的淤點,較重者形成水皰。少數可伴有全身中毒現象,受蜇皮膚立刻紅腫、疼痛。
“如果被成群的胡蜂蜇傷,可能會出現頭暈、惡心、嘔吐,嚴重時可出現休克、昏迷甚至死亡。因此建議大家如果被胡蜂蜇傷,即使只有一處也應盡早到正規醫院就診。”郭川醫生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