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吳亞飛 程文雯

  歸零!

  11月28日零時,成都實現14天本土病例零新增。

  11月23日零時,成都13個中高風險地區“清零”,全域降為低風險地區。

  自11月2日報告1例本土確診病例以來,成都又一次打響疫情防控遭遇戰。

  這是一座超大城市:服務人口2093萬,中心城區人口超過1500萬,城鄉社區3039個。

  這是一次更大挑戰:與此前的幾次抗疫相比,不斷升級后的病毒更“狡猾”了,傳播速度更快,抗疫難度更大。

  大城戰疫,牽動人心。

  20多天的時間里,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成都各級各部門科學統籌、堅實保障,人民群眾守望相助,經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的嚴峻挑戰和考驗。

  20多天的時間,有太多挺身而出、連夜守護、不眠不休……每個人的付出只為捍衛平凡的快樂生活。

  “沒有擴散、沒有蔓延、沒有外溢,本次疫情在一個潛伏期內就得到了控制。”成都市衛健委主任金城在一次成都市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如是說。

  歸零,恰是新開始。城市驅散了疫霾,煙火回歸日常,如同冬日暖陽明媚人心。

  歸零,探索不止步。以戰促治,這座超大城市將全力以赴提升智慧安全韌性水平。

  臨危:

  四大創新機制激活應急防控體系

  這是成都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又一次“正面交鋒”。

  11月2日,成都市新增報告1例本土確診病例(普通型),系外地返蓉人員。經實驗室基因測序,該病例為德爾塔新冠病毒變異株引起,與西北疫情病毒株為同一來源。

  警報拉響,分秒必爭,一場與病毒賽跑的全民總動員展開。

  11月3日上午,省委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召開會議強調,采取果斷措施全力以赴扼制疫情擴散,一鼓作氣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遭遇戰殲滅戰。

  第一時間激活應急指揮體系,組建省市聯合工作專班。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響應,在省公安、衛健、大數據、疾控等部門支持下,成立省市聯合專班并啟動扁平化臨戰指揮體系,每日會商研判疫情形勢、制定應對處置方案。

  病毒“狡黠”,唯有以快制快。“三公”協同流調溯源機制也在同步完善。省市區三級,2400余名流調溯源人員組建聯合專班,聯合排查;公安、衛健、疾控、大數據、通信等部門協同,匯聚公安、工信、公衛“三公”信息資源;短信提醒、賦碼管控、軌跡公布,線上線下多管齊下,鎖定傳播鏈條。

  分級分類的管控措施進一步升級。成都在全國普遍實行的封控區、管控區、防范區“三區”管理基礎上,增加了“紅橙黃”三級風險點位,分類管理。

  依據確診病例的行動軌跡,按照風險高低劃分出紅色、橙色和黃色風險點,共劃定152個。在“三色”基礎上再實行“三張清單”管理——風險人員清單、核酸檢測人員清單和管控人員清單,“按需抓藥”采取不同措施。

  探索實施應急黃碼應用方式和管理措施。對與確診病例“時空伴隨”的涉疫風險人員賦應急黃碼,明確“落實3天2檢”要求、實行免費核酸檢測,及時堵漏。

  非常時期有非常之舉。不止是機制體制的創新,從無人機巡查到移動核酸檢測車,從方艙實驗室到作為疫情防控“總客服”的12345熱線……諸多新技術、新經濟、新場景,合力發揮作用。

  從11月14日0時起,成都市無新增本土病例,累計確診26例,疫情“零外溢”,成都市疫情基本得到有效控制。

  協同:

  “平凡英雄”共筑城市人民防線

  435.44萬!

  11月5日起,成都啟動重點區域的部分核酸檢測及重點行業人員抽檢,截至23日7時,全市重點人員、重點區域大規模核酸檢測435.44萬人。

  速度、力度、溫度!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役,社區干部、志愿者、居民群眾與城市同呼吸、共命運。寒風凜冽,抹不去深夜微光匯集的暖意,無數凡人英雄的故事,在城市上演。

  夜色漸濃,時針劃過零點。成都市12345熱線接聽中心燈火通明,疫情期間,這里成為抗疫工作“總客服”,架起黨和人民“連心橋”。

  這里,每一天的接聽量超過2萬件。這樣的互動背后,是超過10萬件涉及疫情來電訴求的傾聽和回應。

  成都市網絡理政辦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來電受理-現場核實-研究處理-辦理回復-溝通回訪”閉環辦理,確保市民反映問題“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著落”。

  當鏡頭拉遠,城市里,有太多堅守讓人安心。

  有人在逆行。凌晨3點,成都東部新區養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生馬長全拿起手機又放下,“孩子已經睡了,別吵醒他。”

  有人在配合。接到通知后,市民王星冒著寒風站在檢測隊伍中,“冷點沒關系,生活在這座城市,希望她越來越好。”

  有人在祝福。烤肉店老板連續14天為一線執勤民警送炭取暖;300多碗熱氣騰騰的羊肉湯,讓天府新區華陽街道核酸檢測點的醫護人員和志愿者們暖身更暖心;2000斤蘋果被送到金牛區抗疫一線,每一筐都寫著“成都加油”。

  ……

  “偉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偉大”。

  凡人英雄,守望相助,這是城市勇毅前行的光和熱。

  謀劃:

  長短結合提升疫情處置能力

  對超大城市而言,常態化的疫情防控有多難?

  一頭是生命,一頭是生計,中間還連著生活。

  11月23日零時,伴隨著最后一個封控小區解封,成都中高風險地區清零。

  當日,成都宣布全域低風險的同時,發改、經信、商務、文旅等多個部門組團,“端出”上百條針對性的舉措,提振市場、撫慰人心,沖刺年度目標。

  不解防的解封,既要把防控中暴露的問題短板補足起來,也要把被抑制被凍結的活力釋放出來,更要把抗疫中催生的新模式新經濟鞏固下來,考驗著城市自我“造血”、復蘇經濟的韌性。

  外部形勢不斷變化,疫情不期而遇,成都以戰促治,將此作為“練兵”機會,探索超大城市治理新路徑,推動治理體系向現代化智慧化轉換。

  更嚴更實。疫情防控是系統工程,責任落實至關重要。

  本輪疫情中,相關公司的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不少場所未嚴格落實掃碼等,導致應急處置出現漏洞。

  成都明確:劃小網格、落到終端、形成閉環,進一步落實屬地、部門、單位、個人“四方責任”,織密織緊防控網絡,提升疫情防控能力,履行好防疫責任和義務。

  更快更準。精細防控需動態調試,智慧化助力城市更加靈敏快捷。

  成都12345熱線不但搭建“連心橋”,也成為社情民意的“反光鏡”。數據分析顯示,市民群眾反饋中,既有外地來(返)蓉政策、健康碼賦碼轉碼標準等普遍問題,也有老人就醫、孕婦孕檢、小孩上學等個性求助。

  成都在調集各部門協同處理的同時,查擺問題、反思癥結,“城市大腦”建設還不完備,大數據對追蹤疫情的支撐力還不足……

  疫情“驗兵”,成都“對癥下藥”,盡快上線疫情防控信息化平臺,實現“一碼管到底”的智慧化城市運行管理。

  成都部署以“智慧蓉城”建設為牽引,以公共服務、公共安全、公共管理、數字經濟、經濟發展為重點,搭建實時感知、全域覆蓋的城市運行生命體征體系。

  風雨無阻更向前。城市的繁榮和強大,不僅在于對危機和意外的應急保障能力,更在于化危為機創造更強的改革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