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賦能,場景植入

  在塔子山南門,帶著孩子玩耍的市民張大爺正在用手機掃描熊貓造型防溺水多功能救生箱上的二維碼,一段關于九天樓的中英文介紹便呈現在眼前。

  問到對救生箱的體驗感,張大爺表示很滿意:“這個多功能救生箱做得好,美觀實用,還能將周邊的故事,要是再多些就好了?!薄澳壳跋襁@樣的救生箱共有11個,是綜合考慮沿河人流量、安全性、景觀性和河流文化地域特征等需求安設的,投放后市民反饋比較好,未來我們還會逐步增設更多的救生箱。”李鵬飛說。

  伯子升仙,羊子土臺,駟馬高車,東郊遺址……從古至今,沙河流域便不乏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如何將豐厚的歷史文化以項目的方式活態呈現,是成都市水務局河道監管事務中心一直在探索的課題。

  近年來,除了熊貓造型防溺水多功能救生箱、河流故事二維碼,還有杉板橋以工業文化為主題的沙河城市公園、駟馬橋以司馬相如卓文君為主題的“鳳求凰口袋公園”、塔子山南門以愛情為主題的繡球花公園、公益椅捐贈活動、彼岸花文明祭祀活動等項目,都拓展沙河流域的歷史文化內涵,為市民閱讀沙河提供了更現代的方式。

  利用金角銀邊打造的“鳳求凰口袋公園”,從先秦時期的綠野碧流到上個世紀的不堪重負,從過去的生態惡化到今天的水清岸綠,這條經歷了1500多年滄桑的“生命之河”,如今正在隨著公園城市“天府藍網”的建設進程開展新一輪的幸福蝶變,成為錦江之后又一張亮麗的“生態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