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張紅霞

  12月4日,冬日暖陽照耀著沙河,水草豐美,彩樹成蔭。漫步沙河邊,細心的成都市民發現綠道上新添了許多戶外長椅,除了造型各異,每把椅子上都有一塊印著慶祝建黨100周年LOGO的銘牌,銘牌上還有一段捐贈者的溫馨寄語。

  這些造型獨特的公益椅吸引了眾多市民和游客前來打卡拍照,在朋友圈分享沙河沿岸這道美麗的“風景”。不過,這并不是沙河沿岸的第一批公益椅。早在2019年,沙河城市公園就安裝了來自成都市民捐贈的70余把公益椅。

  除了水管部門的大力倡議和號召,是什么原因讓成都市民積極響應,熱心參與到這樣的贈椅活動呢?家住河邊的李女士說:“現在沙河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人也越來越多,除了周邊的居民,很多外地游客也會專門來沙河游玩。我們這些帶孩子的,經常走累了想要坐一坐,但座椅上總是坐滿了人。這些捐贈的座椅不但解決了老百姓最日常的需求,造型還很個性化,外地游客來一看,會覺得成都人特別有愛”。

  也許年輕一點的市民并不知道,這條李女士口中的“生態沙河”,在20年前由于生態環境不斷惡化,曾是成都人心底隱隱的痛。它是如何從曾經的“黑臭河”變成今天市民口中的“生態河”,完成幸福蝶變的?

  生態筑底,告別“黑臭”

  “什么‘生命河’,水又黑又臭,喝了怕要得病喲。”這是來自“老成都”過去的抱怨。他們口中的“生命河”,就是沙河。

  沙河,古稱鳳凰水、升仙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與府河、南河并稱為成都“姊妹三河”。上世紀50年代,隨著一批大型工廠在成都東郊興建,沙河承擔了成都市工業和生活用水總量的90%,被成都人親切地稱為“生命河”。

  但是,由于城市和經濟發展迅速,沙河流域范圍環境污染,水質惡化,河道淤積,河堤失修,直接影響了沿岸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岷江下游水環境質量。

  2001年,成都市決定對沙河開啟大型綜合整治。歷時三年的沙河整治工程共計投資32.48億元,規劃整治范圍涉及4.63平方公里、河道長度22.22公里、河道兩側50米至200米。工程建設的主要內容包括污染治理、防洪及河堤整治、綠化及園林景觀、道路橋梁、文化光彩和其它配套工程。

  沙河整治工程竣工后,沿線污水得到治理,綜合環境有效提升,生態環境的修復讓成都人盡享“生態紅利”,先后榮獲 “國際舍斯河流獎”“人居環境范例獎”“建設成都杰出貢獻獎”等多項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