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問:

  成都都市圈如何助力“雙城經濟圈”建設?

  精準地彌補“雙城經濟圈”一體化短板

  四川在線記者:成都都市圈,對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什么樣的作用和意義?

  蔡之兵: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與成都都市圈相互之間存在大圈引領小圈、小圈支撐大圈、大圈小圈融合發展的關系。一方面,成都都市圈的建設本身就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成都都市圈的建設水平越高、一體化水平越高,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與一體化水平就會越高。另一方面,成都都市圈的建設也是破解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部三大一體化難題之一。具體來說,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建設面臨成都市與重慶市之間的一體化發展難題、重慶內部次級區域之間一體化發展難題以及成都與周邊城市之間的一體化發展難題。相比之下,重慶作為直轄市,推動轄區內部區縣一體化發展難度相對較小,而成都市與重慶市的一體化發展則有國家層面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規劃予以推動和約束,目前面臨的重要難題實際上是四川省內即成都與周邊城市之間的一體化發展難題。顯然,成都都市圈發展規劃的提出精準地彌補了這一短板,將極大加速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建設進度。

  五問:

  中心城市為何不選擇北上廣深?

  需要探索不同類型都市圈發展模式

  四川在線記者:目前三個都市圈的中心城市,都不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樣傳統意義上的一線城市,這是什么原因?

  蔡之兵:這是因為上海、北京、廣州、深圳這四大一線城市早已是各項國家層面區域發展戰略的核心城市,比如上海市已經是長三角一體化、長江經濟帶、上海大都市圈等多項國家層面發展戰略的核心城市,北京也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核心城市、廣州和深圳則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城市,作為這些國家層面區域發展戰略的核心城市,他們在推動區域合作發展上已經積累了很多經驗,比如上海市與江浙兩省共建的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北京市通州區與河北省廊坊市北三縣市探索的“四統”協調發展模式、廣州市與佛山市的同城化、深圳市與汕尾市的深汕特別合作區以及與香港市的深港科技合作園區都已經取得了較好的跨行政區域發展成果。

  而這三大都市圈的選擇既是因為我國地域遼闊、區域經濟現象復雜,需要不同類型的都市圈來進行發展模式的探索。比如三大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區位條件截然不同,福州沿海、南京沿江、成都地處內陸,實際上都代表著某一類典型區域。同時也是考慮到這三大都市圈的獨特地位,比如南京都市圈對實現長三角地區與中部地區乃至西部地區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關聯作用、福州都市圈對深化和推動兩岸合作具有重要作用、成都都市圈則對西部大開發高質量發展和“一帶一路”戰略的深入實施具有重要作用。

  六問:

  為何三個都市圈核心面積都在2.6-2.7萬平方公里?

  都市圈的最優空間尺度

  四川在線記者:從三個都市圈的規劃文件看,核心面積都在2.6-2.7萬平方公里之間,這樣一個幅員面積的規劃是巧合還是區域經濟發展模式決定的?

  蔡之兵:三個都市圈的核心區域面積都在2.6-2.7萬平方公里,這一數據并非巧合,而是由都市圈本質所決定的最優空間尺度。

(四川在線記者 李向雨 攝影)(四川在線記者 李向雨 攝影)

  相比于其他更高層次的區域發展戰略,都市圈的定位非常清晰,就是要著力探索具有可操作性的一體化路徑,這就意味著都市圈的發展政策必須有效。而實現這一目標必須滿足三個前提:第一,都市圈必須有一個獨一無二的核心城市;第二,這個核心城市必須能夠制定科學有力的一體化政策;第三,都市圈的外圍城市必須能夠有效接受輻射。顯然,前兩個條件并不難滿足,唯獨第三條需要都市圈的空間范圍控制在一定距離。而核心區域2.6—2.7萬的平方公里意味著都市圈核心區域的半徑大概在160公里左右,考慮到這個160公里是中心城市到都市圈邊界的距離,如果扣除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自身的邊界范圍,這就意味著中心城市的中心城區到外圍城市中心城區的距離在80公里左右。顯然,這一距離在現代綜合軌道交通體系的支撐下是能夠確保外圍城市有效接受中心城市輻射的。如果空間范圍繼續擴大,在交通技術沒有得到根本改進的前提下,核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將大大降低,都市圈也難以真正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