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亞飛
12月20日,記者從成都市生態環境局獲悉,《成都市綠色低碳發展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和《低碳成都100案例》(以下簡稱《案例》)正式發布,旨在提高各級各部門對綠色低碳發展戰略意義的認識,激發更多低碳潛力和動能,為全市綠色低碳發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案、新路徑。

“自2017年成都發布全國首個城市級綠色低碳發展報告以來,今年已是第四年持續發布。”成都市生態環境局應對氣候變化與國際合作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報告》分為綜合篇、重點工作篇、區域亮點篇、典型案例篇、政策篇、附錄六大部分,多層次、多維度展示了“十三五”特別是2020年以來全市綠色低碳發展的最新進展,提出了“雙碳”戰略背景下,成都以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為統領,努力開啟超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愿景展望。
《案例》集中展示了“十三五”以來全市各行業、各領域、各地區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的成效和先進做法,包括城市低碳布局、低碳產業發展、綠色低碳交通、節能低碳建筑、能源替代優化等十個方面共100個具有較強代表性、典型性、示范性的綠色低碳發展優良案例。
具體來看成都綠色低碳“成績單”——
“在推動經濟綠色轉型方面,成都突出低碳引領,加快構建以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支撐、以新經濟為引領的高質量現代化開放型產業體系。”成都市生態環境局總工程師楊斌平介紹說,全面劃定66個產業功能區核心起步區,五大現代制造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9.9%,新技術產業營業收入突破萬億元,電子信息產業成為首個萬億級產業集群,生態環境產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加速現代服務業復蘇,入選首批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城市,第三產業比重提升至65.7%。新經濟企業累計達45.8萬戶,活力指數居全國第三。穩步發展都市現代農業,基本形成農業產業功能區主導區域發展的新模式。

在優化能源消費結構上,成都堅持節約優先,實施清潔能源替代攻堅。完善清潔能源供給基礎設施,加強重點領域節能降耗,燃煤鍋爐基本實現全域“清零”,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44.2%。加快構建氫能產業生態圈,氫能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00億元,位列中國氫能城市競爭力排行榜第四。
同時,探索低碳營城模式,實施差異化發展策略,加快構建以綠色空間、綠色建筑、綠色交通為支撐的低碳城市體系。完成四川天府新區、成都東部新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和成都“三線一單”編制,率先在全國提出公園城市空間治理框架,實施TOD營城戰略。加快城市綠色建造步伐,入圍國家首批裝配式示范城市,累計建成綠色建筑超2億平方米。成都平原經濟區鐵路實現公交化運營,推動城市“軌道+公交+慢行”綠色出行加快成勢,軌道交通運營里程達558公里、躍居全國第4位,公共交通出行分擔率60%,共享單車日均騎行次數113萬次。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初步形成覆蓋全域、車樁匹配、適度超前的骨干充電網絡。城市綠色貨運配送示范工程創建城市通過國家驗收。

成都還在改善城鄉環境質量方面下工夫,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鐵腕治氣”,實施大氣污染防治“650”工程,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280天,優良天數比例76.5%。推進“重拳治水”,深入實施水污染防治“626”工程,錦江、沱江流域市控及以上斷面優良水體率分別達100%、92.6%,錦江黃龍溪斷面水質全年達Ⅲ類。推進“科學治土”,深入實施土壤污染防治“620”工程,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
同步增強生態碳匯能力,塑造“青山綠道藍網”城市空間形態。全域增綠行動深入實施,森林覆蓋率達40.2%,生態系統碳匯超200萬噸。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錦城公園、錦江公園等重大生態項目加快建設,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4.1平方米。累計建成天府綠道4408公里,啟動實施林盤生態管護與修復204個。首次開展全域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
此外,夯實綠色制度文化,成都強化生態文明法制建設,創新制定全國首部公園城市建設條例,出臺生活垃圾管理、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保護、三岔湖水環境保護等地方性法規。制定“碳惠天府”頂層設計和配套制度規范體系,上線“碳惠天府”綠色公益平臺。推動數字賦能低碳轉型,搭建全市一體化協同辦公平臺,政務服務審批事項實現100%網上可辦。倡導綠色消費,基本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累計評定市級環境友好型學校215所。
成都市生態環境局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