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護和管理?

  建立“市域、主城區、歷史城區”三個空間層次

  成都將具體如何進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管理?

  依照《保護規劃》,成都將進行保護體系的初步建立。

  通過建立“市域、主城區、歷史城區”三個空間層次,采用“法定保護、登錄保護、規劃控制”三種保護方式,全面保護市域范圍內名城名鎮名村,包含成都、都江堰兩處歷史文化名城,新都、邛崍、崇州3個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洛帶鎮、平樂鎮等7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新繁鎮等10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永商鎮等10個市級歷史文化名鎮,花楸村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尚合村等7個市級歷史文化名村。

  另一方面,保護要素豐富多樣。涵蓋世界遺產和預備名單、文保單位、歷史文化街區等23類保護對象,包括全國重點、省級、市級、區縣級文保單位共625處,少城、文殊院等歷史文化街區14處,青羊宮、浣花溪等歷史文化風貌片區19處,川劇、新津燈謎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在地134處,邱家祠堂、鶴鳴茶社在內的歷史建筑361處,以及名木古樹9421株,不可移動文物6914處等。

  成都還將建立相關配套政策。對“主城區”范圍內8個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進行審核,建立一圖一表分總體格局、空間形態、風貌特色三項保護要素,建立6大類16項管控指標;編制完成“主城區”14片歷史文化風貌片區保護規劃,對221條特色風貌街巷明確“不拓寬、不減綠、不增高、不破壞風貌特征、不破壞傳統文化”的“五不”規劃控制原則,對包括玉林片區在內的15處特色風貌片區提出延續傳統風貌、保留具有歷史價值建筑、合理更新改造的規劃控制要求。

  對于下一步工作具體實施,成都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堅守最嚴格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理念和制度,充分挖掘成都特色歷史文化遺存,確保應保盡保,應劃盡劃,應管盡管,統籌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和城市有機更新,延續城市文脈,塑造城市特色,讓文化成為促進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