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全媒體記者 朱佳琦
審訊室里,幾個人互相看著,誰也不說話,氣氛安靜得能聽見心跳的聲音。
“老實交代!是誰 來 收 購 你 的 銀 行卡?”成都市公安局武侯區分局反詐中心民警王睿突然問道,把對面坐著的嫌疑人李藍(化名)嚇了一跳。“警官,我確實啥子都不知道,我就是想掙點小錢,不曉得居然捅出這么大的簍子。”李藍故作委屈地說,心里盤算著如何糊弄面前的這幾名警察。“你知道你的行為已經觸犯了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嗎?我們也收集到你犯罪的關鍵證據,現在除了向我們坦白,你別無選擇。”王睿嚴厲地說。李藍默默低下了頭……
一條指令牽出“大魚”
時間回到今年11月18日早晨,武侯區公安分局接到一條從公安部逐級轉下來的涉詐指令,有人涉嫌接受電詐團伙巨額轉賬。接到指令后,分局反詐中心立即聯合紅牌樓派出所對居住在其轄區內的嫌疑人李藍開展偵查。“這個人好像平時沒有什么正當職業。”王睿自言自語說道。“這些人,只想著掙快錢,殊不知這就是把自己往火坑里面推。”民警蒲迎厲壓著火說,早就說好今晚帶孩子去吃肯德基的,卻因為這個李藍泡湯了。墻上鐘表滴答滴答地走,王睿、蒲迎厲和同事何燦等人緊張有序地開展著線索分析研判、制定抓捕計劃等各項工作。他們全力與時間賽跑,因為稍微慢一步,嫌疑人就可能逃跑。在做好充分準備以后,王睿等人立即前往李藍住處,幾人將李藍迅速控制。
畫面再次回到審訊室。“你知道自己的銀行卡被他們拿來干什么嗎?”何燦問道。
本以為能靠自己一張嘴瞞天過海的李藍,沒想到對面的民警早就預判到自己的反偵查措施,在將大量證據損毀的情況下,王睿等人仍然從李藍手機殘留數據中尋找到蛛絲馬跡,并最終通過這些重要的電子信息證據找到了偵辦該案件的突破口。
面對鐵證,李藍的心理防線瞬間崩潰:“唉,警官,我坦白。其實我最初是和一名叫劉寓(化名)的人在網上認識的,他把我介紹給郭明(化名),郭明就是負責把我的銀行卡收來接受轉賬,還給我8000元的報酬。我想天下還有這種好事,就直接把銀行卡和密碼都給他了,沒想到居然會闖下這么大的禍,現在我把這些說出來是不是也為自己贖罪了……”
原來,李藍在網上看到一個名叫劉寓的人收購個人銀行卡,宣稱只是借用來轉賬,安全無風險且報酬豐厚,便鬼迷心竅地聯系了劉寓。他后來得知劉寓只是幫助郭明收購銀行卡的“中介”,以供郭明轉賬洗錢,再后來李藍就在劉寓、郭明二人的誘惑下,一步一步掉進了他們的圈套,心甘情愿地成為他們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