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拳攻堅

  夏季臭氧、冬季PM2.5“兩手抓”“兩手硬”

  幾乎每到秋冬季,四川盆地空氣質量都會遭遇嚴峻考驗。

  歲末年初、寒風凌冽,氣溫降至0度。成都正面臨著新一輪的大氣污染考驗,要打贏這場收官之戰:交通要道、在建工地、涉氣企業、調度指揮中心;抽檢、巡查、監督、專項治理、統籌指揮……藍天保衛戰背后,是一支支“環保鐵軍”的出擊,是一次次不眠不休的堅守。

遠眺雪山下的公園城市(嘉楠 攝)遠眺雪山下的公園城市(嘉楠 攝)

  全天候、全周期,一微克一微克摳出更多的“成都藍”。“以PM2.5和臭氧協同減排為主線,精準工業源、移動源、城市面源污染防控和重污染天氣應急應對的‘靶心’,成都市深入開展各項行動,打好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成都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開展精準治氣攻堅行動,減排成效顯現——

  瞄準移動源,推廣新能源汽車7.4萬輛,淘汰國Ⅲ及以下標準柴油貨車1.7萬余輛,減少NOx排放;抽檢柴油車15.6萬輛、處罰超標柴油車5600余輛,檢查非道路移動機械1.8萬臺次,查處違法運渣車1.9萬臺次;著眼工業源,關停或淘汰34戶企業的落后生產線(設備),動態處置“散亂污”工業企業700余戶,實現全市剩余大蒸噸燃煤鍋爐“清零”,推動5000余臺鍋爐進行提標改造,完成70臺工業爐窯淘汰和清潔能源替代,推動5家大型水泥、平板玻璃等重點行業企業深度治理,大力推進3000余戶工業涂裝、包裝印刷等行業重點企業和全市家具企業實施低(無)揮發性有機物原輔料替代;攻堅城市面源,評定611個綠色標桿工地,查處違規工地1700余個并實施信用扣分,查處餐飲油煙及露天燒烤問題680余件,推進800余家汽修企業使用低揮發性水性漆。

新能源出租車(成都市生態環境局供圖)新能源出租車(成都市生態環境局供圖)

  一手做污染的“減法”,一手做治理的“加法”,成都打出一套“組合拳”——

  做強預測預警。優化完善自主研發的大氣源解析及空氣質量預測系統,7日空氣質量預報準確率超90%,精準鎖定污染源,提出針對性應對措施。

  做細協同作戰。構建環境問題發現與執法快速響應機制,強化執法監管、暗訪督查和曝光警示力度,重點對涉土石方作業施工工地、31個重點行業涉氣企業、機動車及城市面源等落實應急管控措施,預警期間PM10、PM2.5、SO2、NOx和VOCs減排比例分別達到42.9%、38.4%、35.8%、21.5%和22.2%。